近日,新僑科技創新成就展在海峽國際會展中心一樓大廳開展,191位精英新僑科研工作者的事跡,為與會嘉賓充分展現了新僑群體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的時代剪影。21日上午,百余名海外博士來到成就展現場參觀,了解先輩們的動人事跡,感受波瀾壯闊的時代篇章。
海外博士們在展廳內了解僑界楷模黃大年的事跡。記者 林雙偉攝
參觀先輩科研成果
英國僑眷冷勁松帶領團隊,為“天問一號”研發了國旗鎖緊展開機構;留學歸國人士譚平為廣州塔“小蠻腰”研發抗震穩定結構;新僑人士劉開周成為“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3名潛航員之一……成就展內,一面面榮譽墻,見證無數由新僑群體創造的科技成果。
上午8點半,在講解員帶領下,博士們依次走進成就展現場。前來觀展的,大多是來自國際排名前100大學的博士生。伴著輕柔的講解聲,博士們行進在長長的步道上,不時駐足在展板前,時而低頭思索,時而提筆記錄。成就展上的各類尖端科研成果,深深吸引著大家。
“印象最深刻的是視網虹膜的識別技術,對當下的大數據安全以及生物技術都有重大意義。”在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藥物經濟學的李怡樺博士如是感慨。在結尾的“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篇章中,一系列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也讓她頗感興趣,“藥理的基礎研究產生了更多的新藥,也為疑難雜癥提供了更多解決方式,這和我的專業密切相關。”
追憶先輩愛國情懷
成果展入口位置,黃大年教授的生平事跡格外顯眼。他在前往英國留學后歸國,帶領團隊填補我國多項技術空白,逝世后先后被評為“逝世的十位國家脊梁”“最美奮斗者”。他的事跡,折射出新僑科技工作者群體身上的愛國熱忱。
本次成就展分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篇章,涉及基礎科學、材料科學、建筑學、醫學等多個領域。在場的海外博士雖然所從事的領域不同,但都能從成就展中感受到先輩們的愛國情懷。
“我主要研究金融領域,雖然對成就展上前輩們的科研成果比較陌生,但無論哪個領域,其中蘊含的科研情懷是不變的。我希望用自己所學,在相關領域做出成績,為國家發展出一份力。”來自樸次茅斯大學的盧佳男博士說。
來自馬來亞大學的許鑫博士,對宋永端教授研發的系列智能產品很感興趣。“我是產品設計工程領域的,對這一塊的工作也比較了解。老一輩科學家在資金、設備等都很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我們新一代科研工作者要更加努力工作,創造更多科研成就。”
驚喜邂逅有福之州
據了解,參會的博士大多來自博士聯盟。這是一個服務全球博士、學者及專業人士的非營利性組織,其中華人占大多數。
“參加這次僑智發展大會,海外博士們的意愿都非常強烈。”中國僑聯創新創業聯盟海外委員和導師,博士聯盟創始主席馬江濤笑著說,報名通知發出后,不到兩周就有300多名海外名校博士報名。最終,他們邀請了來自世界頂尖學府的100多位博士來福州,參與僑智發展大會系列活動。
在榕城,博士們感受到了有福之州迎才、引才的熱情和決心。“從機場到市區,一路上都能看到各類歡迎的橫幅;一系列專業論壇,我們都可以旁聽;還有誠意十足的人才政策,種種細節,都可以看出福州是一個歡迎人才的城市。”許鑫博士感慨。
祖籍福建的戴俊曉博士剛剛拿到同濟大學的博士后,此次回鄉,為他未來的道路規劃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小的時候,大家都往外走,但現在很多人都選擇回到家鄉。眼下福建的生物醫療以及IT行業發展十分迅猛,希望未來這里會有適合我發展的平臺。”
“就我所見,僑智發展大會對海外名校的博士生吸引力很大,很多博士都希望借著這次機會考察國內就業創業環境,為祖國、為家鄉作貢獻。通過一系列考察活動與人才政策,我們也深刻感受到了福州引才的誠意。”馬江濤說,希望僑智發展大會和博士聯盟能夠一起為更多海外博士牽線搭橋,尋找機遇;也相信海外博士們會發揮自身優勢,向世界推介充滿機遇的有福之州。(記者 阮冠達)
責任編輯:趙睿
- 先瞧“僑”!新僑科技創新成就展今日開展2023-12-2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佑五洲 福滿榕城”——第六屆“印象·福2023-12-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