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口炮臺群第三塊石碑現長樂
記載136年前修建崖石炮臺和登文道的歷史,填補當地史料空白
近日,長樂區朝陽中學歷史老師鄭巧蓬與高校教師高展澍,在長樂文石村研究證實,村里一塊136年前石碑(“接修登文道”碑),記載了著名從一品武將敖天印督修崖石炮臺時,順便修了長樂著名歷史遺跡登文道。此碑填補《長樂金石志》空白,且為有記載閩江口炮臺群修建內容的第三塊石碑,極為珍貴,目前長樂文保部門已介入保護。
“接修登文道”碑。
約380字石碑再現歷史
記者看到該石碑位于村內,與另外兩塊記載登文道修建歷史的石碑放在一起,經136年風雨,一些字已斑駁,但之前經高展澍清理描紅后,大部分字可以辨認,總字數約380字。
石碑上寫著立碑時間為“大清光緒丁亥年孟冬月吉日”(1887年),立碑者為“……楚北敖天印”。
碑文大意是說:文石村屬于福州長樂,碼頭雖然不是通衢要道,但往來的人也很多。明萬歷年間修建的碼頭石路,到現在已300多年,中間壞了幾次也一直有修補。現在時間長了,路壞得越來越多,看到男女老少從壞路登船,落潮時候道路泥濘不堪,讓人不忍。光緒丙戌冬(1886年冬),敖天印奉命來處理長樂、福清兩地械斗事宜,同時負責修建文石、龍山兩處炮臺,率領兵丁駐扎于此。現在看到民眾在泥濘中來往,實在不忍心,于是在公務閑暇時,捐款購買大松木、大榕樹以及厚大石塊,將原路修復,同時往江中多修了約20米(6丈),都是敖天印的親兵和軍營兵丁出力完成。
經鄭巧蓬與福州昭忠祠聯系表明,目前昭忠祠共發現并保存兩塊刻有閩江口炮臺群修建內容的石刻,文石村的這塊為第三塊,價值重大。
哈佛大學找到印證書籍
敖天印是清武官,從一品振威將軍,1824年生于今湖北省大冶市,卒于1909年。
1883年,敖天印奉命駐守新疆伊犁。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軍進犯福建沿海和臺灣,敖天印調赴福建前線,駐守閩江口的軍事要塞長門,率士卒晝夜巡邏,始終不懈,并修筑海長城,修道路,挖地道,加強海疆防衛工事。1886年冬,敖天印奉命到閩江口兩岸建筑崖石炮臺,負責長樂、福清兩縣的防護守備。建起了崖石炮臺與龍山炮臺,安裝最先進大炮,守護國土,有力打擊了法、日侵略者的入侵。當地群眾盛贊敖天印堅守海疆之功,贈其“海疆保障”金字匾額。
國內敖天印史料較少,近日鄭巧蓬從哈佛大學圖書館找到《敖公紀述》一書電子版,記載敖天印生平歷史,其中一段與碑文互相印證,書中也記述了修登文道一事。
修筑文石村內炮臺(崖石炮臺)時,敖天印目擊當地登文道崩壞,行人出走很不方便。因工程浩大,無法修復,敖天印動員炮臺官兵捐錢出力,不僅修好舊道,還延伸六尺,當地人都很感激他的義舉。
登文道碼頭位于福州長樂潭頭鎮文石村,當年是重要的商貿碼頭。據記載,登文道碼頭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萬歷十七年、萬歷二十年、清乾隆二十年、光緒十三年多次重修。相傳鄭和多次在此設祭開洋。
所謂“登文”,最初應為登文石村之意。當時苦讀的學子趕考,都由此登船出發。如果中舉返回家鄉,就要在這里捐一塊石塊,并且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籍貫,又變成“登文”的吉意,后遂成為登文道。
現在站在江邊,可看到這一段是條路伸入江中,長百余米,樁基用松木,由大塊條石鋪成,每塊條石長4米、寬1米、厚0.15米。在石碑附近,還能找到明代的摩崖題刻,分別寫著“登文道”以及相關的記載。(記者 徐文宇 文/攝)
責任編輯:趙睿
- 長樂猴嶼鄉河長辦開展“河長制進企業”活動2023-12-23
- 長樂金峰鎮開展河道“清四亂”專項整治行動2023-12-23
- 長樂區猴嶼鄉:暢通水系 小水溝變幸福河2023-12-22
- 長樂金峰鎮開展“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2023-12-20
- 長樂漳港街道:修建護坡解民憂 筑牢河道安全線2023-12-19
- 迎接建縣1400年 長樂將點亮鄭和下西洋航標塔2023-12-19
- 長樂湖南鎮向“企業河長”發聘書 擴大治水朋友圈2023-12-13
- 超百億元!福州長樂將這樣解鎖“文化財富密碼”2023-12-08
- 長樂計劃打造特色文創走廊 以海絲文化發展帶為中心2023-12-08
- 長樂深化政金企合作推動紡織企業高質量發展2023-12-0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省體育彩票2022年社會責任報告》正式發2023-12-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