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木槌雨點般落下,一塊豬肉被逐漸被打成肉泥,圍觀的游客不時發出驚嘆聲。6日上午,福州肉燕博物館在閩侯青口鎮后福村的一座古厝正式開館,來自后福村的肉燕非遺傳承人林忠霞向游客展示“千錘百煉”的肉燕文化。
肉燕博物館設在保護遷建的古厝。記者 林雙偉 攝
“福燕福溪谷,東南后花園。”悠長的梅溪一水蜿蜒,岸邊坐落著美麗的后福村。這個位于東南汽車城的小村莊,把產業興旺的現代感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感完美融合在一起。
走在后福村干凈整潔的村道上,墻上的卡通畫將肉燕的制作過程和歷史娓娓道來。后福村肉燕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得益于當時成立的福州肉燕生產合作社以及“七里”地區發達的養殖業,后福村的燕皮加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成為村內的支柱產業。2018年,村民林忠霞帶領數名村民,成立了福州福榕燕食品有限公司,把后福肉燕賣到廣東、浙江、上海、遼寧等地。如今,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
小朋友體驗肉燕制作技藝。記者 林雙偉 攝
“我們除了繼續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外,也要讓村里的作坊實現抱團發展。”市委人才辦鄉村振興科技特派員陳正勛說。
在后福燕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下,后福村村民探索出“合作社+公司+作坊”的傳統燕皮產銷一條龍發展模式,并推出“蝦燕”“香菇燕”“馬蹄燕”等新口味,打造“福燕”特色品牌,促進當地肉燕產業的規模化、規范化發展。
如今,后福村的肉燕匠人們在傳承中創新,不斷做大做強肉燕產業,村里不僅出現了后福肉燕第三代傳承人林忠霞創建的“福榕燕”公司,更有了以后福燕農民合作社名義共同打造的“后福飛燕”品牌。
有了產業抓手,怎樣帶動特色肉燕發展,打造特有的肉燕文化IP?
后福村聯合福州日報精心策劃了“福州肉燕博物館”項目。這是省內第一座肉燕博物館,通過推出“后福肉燕天團”IP與“后福肉燕”專屬繪本,生動展示了福州肉燕的傳統制法,講述了后福村以肉燕特色產業為抓手的鄉村振興之路。
游客參觀福州肉燕博物館。記者 林雙偉 攝
肉燕博物館的前身是一座保護性遷建至后福村梅溪畔的古厝。博物館通過文字和圖片,展示了后福肉燕的“前世今生”,游客們還可以在館內體驗傳統的燕皮制作工藝,品嘗象征著福氣的福州肉燕。
“我們還設計了‘后福古厝步道’,將后福肉燕的卡通形象畫在村里的墻上,同時還設計了幾個拍照的網紅打卡點。”該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希望把傳統產業和網紅元素結合起來,為鄉村特色產業、文旅發展注入新血液。
開館活動現場還舉辦了2024年青口鎮“我的家鄉我建設”鄉村振興人才迎新年聯誼會暨東南汽車城后花園文旅運營推介會,在肉燕博物館周邊建設的后福古厝步道、后福芳草地露營地、梅溪河安全生態水系治理工程一起“亮相”。
游客在后福村露營地享受周末時光。記者 林雙偉 攝
“我們這里既有著名的人文古跡,也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同時擁有中央公園、千家山公園、青口文體中心等良好的公共服務配套。”青口鎮鎮長林捷介紹,青口鎮將在后福梅溪片區打造“工業旅游+鄉村旅游”的精品旅游線路。“這里緊鄰東南汽車城,這個片區定位為‘東南汽車城后花園’,有了肉燕博物館的帶動,我們還在梅溪邊、肉燕博物館旁建設了露營地,打造集游、玩、吃為一體的休閑基地,希望為東南汽車城員工提供‘廠門口的好去處’,為周邊群眾提供‘家門口的打卡點’。”
“肉燕博物館開館,露營地已建好,我們現在已經‘筑好巢’,希望能引來開展專業運營的‘鳳’。”后福村黨支部書記劉祥安說,如今的后福村已“萬事俱備”,誠邀專業的運營團隊或企業進駐運營,共同走出一條福“燕”飛來的鄉村振興之路。(記者 譚湘竹)
責任編輯:莊婷婷
- 紀念嚴復誕辰170周年大會在福州舉行2024-01-07
- 紀念嚴復誕辰170周年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行2024-01-07
- 馬祖酒有望“福州造”2024-01-05
- 福州首批“臺胞尋根示范點”出爐2024-01-05
- 福州倉山:家門口的“法庭”抓前端“治未病”2024-01-05
- 福州倉山:補齊城建短板 提升宜居品質2024-01-05
- 福州首批10家“臺胞尋根示范點”出爐2024-01-05
- 福州海警局查獲2起假煙案 實行無害化銷毀2024-01-05
- 福州單體面積最大垃圾分類主題公園落成2024-01-05
- 福州臺江新增10條健身路徑 滿足市民的健身需求2024-01-0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出臺方案 破解電動汽車“最后一公里”難2024-01-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