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全國兩會的一大熱詞。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但科研成果從0到1,再到100,路途漫漫,如何走出一條現實可循的路徑?
回答這道新時代命題,閩都創新實驗室的底氣不弱:截至目前,實驗室落地轉化創新成果62項,帶動企業新增產值超200億元,增加稅收超13億元;突破稀土醫用光電材料、大功率透明熒光陶瓷等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孵化推動成立了12家高新技術企業。
自2019年獲批籌建至今,近5年時間,閩都創新實驗室就交出高分答卷,他們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記者走進實驗室,探尋解題思路。
抓創新不問“出身”
成果發明人就是最大的“帽子”
量子云碼,一項原始創新成果,只要3×3毫米大小,就能識別商品信息,廣泛應用在五糧液、百雀羚、樂高玩具等750多種產品上,累計發行量近270億。它的發明人,是大學本科學歷的程燁。
不得不承認,在很多科研機構招收人才時,學歷是一個重要的準入門檻。但程燁進入閩都創新實驗室時,沒有高學歷,也沒有各級人才“帽子”,他只是帶著一套翔實可行的項目方案,就打動了實驗室一眾專家。“我們最看重的是,項目團隊的能力與項目的含金量。創新不問‘出身’的機制,讓我們和發明家都擁有了更多機會。”閩都創新實驗室副主任鄭發鯤說。
在閩都創新實驗室平臺,程燁獲得了更多資源。在科研上,一場場學科交叉碰撞的群英會,讓量子云碼有了更全面的提升;在產業落地上,實驗室技術產業專家和資本專家聯合指導;在項目資金上,實驗室通過數博會等平臺,引來了金融活水。
不久后,量子云碼橫空出世,這是一項具有顛覆性創新與突破的技術,在國內國際都具有行業絕對領先優勢。作為新一代物聯網標識技術,量子云碼可實現品牌防偽、渠道管控、安全溯源等功能,受到750多家政府單位及國內外知名企業青睞。2023年產品收益達1億元。
“事實證明,選擇程燁是明智的,現在量子云碼技術成果發明人就是程燁最大的‘帽子’。”鄭發鯤笑著說。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人才與實驗室雙向奔赴。如今,實驗室擁有全職、雙聘科研人員450人,其中有院士,有國家杰青,有臺灣團隊,還有許許多多的“程燁們”。他們之中,就埋藏著未來和前沿的種子。
賦權科研團隊
讓更多成果下書架上貨架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依托像量子云碼一樣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也離不開從1到10的迭代性創新。如何跨越成果轉化“死亡之谷”,是市場給閩都創新實驗室出的一道考題。
向難而行,為前沿技術和產品搭建中試平臺,是閩都創新實驗室的一項重要功能。實驗室組建了科技、產業、資本三個專家團隊為科創成果項目進行產業化論證,并提供優質的科研隊伍和設備支撐。
“在這里可以放心大膽去試,實驗室還會將成果轉移轉化收益的70%獎勵給研發團隊,這大大激勵了團隊的積極性。”閩都創新實驗室成果轉化部部長陳軍希說。
成效如何?閩都創新實驗室產研合作方中科芯源,用年均上億元的銷售額證明。走進中科芯源展廳,全球首例萬瓦級海洋照明燈、綠光陶瓷LED、水下集魚燈、掃海探照燈……各類產品應接不暇。這些產品背后的核心“配方”,是閩都創新實驗室科研團隊領頭人洪茂椿院士研發的大功率透明熒光陶瓷技術。
基于發明和前期技術積累,洪茂椿院士帶領周有福等高層次人才助力成果產業化,斬獲了無數海內外訂單。
像這樣讓成果落地生“金”的故事,在閩都創新實驗室隨處可見。目前,實驗室累計落地轉化高功率皮秒激光技術等創新成果62項,帶動企業新增產值超200億元,增加稅收超13億元,孵化推動成立了12家高技術企業。
三方共建共贏
要科技創新,更要產業創新
“單靠我們自己,不到5年時間就取得這么多成果,嚴格意義上說是不太可能的。”鄭發鯤直言不諱,“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基礎研究、顛覆性技術創新的源頭就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實驗室”。
時針回撥到2019年,在省市領導決策部署下,閩都創新實驗室成立,由福州市政府牽頭、依托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和福州大學共同建設。院校地三方共建的模式,夯實了基礎研究根基,也讓實驗室實現更多原始創新突破。
舉例來說,不論是熒光陶瓷LED、皮秒激光器,還是人造醫用核素與腫瘤精準診療,都得益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原創的“中國牌”光電晶體。
“這款晶體是高科技領域關鍵核心基礎材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驗室很快在光電晶體工程化技術攻堅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超高精度加工、醫學影像、測風雷達等領域廣泛應用。”陳軍希說。
省、市、高新區等各級政府部門也給予實驗室大力支持,不僅提供了真金白銀的人才政策福利,還有知識產權快速預審、注冊登記等“一站式”“保姆式”服務。
細數成績,實驗室已突破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完成重大創新成果60多項,累計申請中國發明專利536件和PCT國際專利22件。每一項成果背后,都是眾多科研人員智慧的結晶。
科創成果持續涌現,優質人才不斷聚集,為產業創新提供了動力源泉。通過“成果轉化直通車”“揭榜掛帥”“賽馬”等行動,實驗室將人才、科技等要素送入企業,將資本、產業等要素接入實驗室,與冠捷電子、福晶科技、阿石創、福芯電子等120多家省內外龍頭骨干企業深度合作,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高實驗室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和質量,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林榕昇 謝星星 通訊員 洪見文 汪煒娜 陳天然)
責任編輯:趙睿
- “成果轉化直通車”走進閩都創新實驗室2023-04-24
- 閩都創新實驗室:3年多突破“卡脖子”技術40多項2023-02-27
- 閩都創新實驗室院士團隊搶下多家龍頭企業訂單2023-02-10
- 閩都創新實驗室迎來“科技紅娘”2022-09-05
- 閩都創新實驗室取得技術突破2022-07-11
- 閩都創新實驗室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理事會議召開2022-06-09
- 閩都創新實驗室一年突破十余項核心技術2020-12-0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春日書香濃 讀書正當時2024-03-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