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南公園民俗館展品中有一件有著1500多年歷史、保存完好的青釉陶舟形灶。這件南朝青釉陶舟形灶,總長24.5厘米,寬8.7厘米,通高9厘米,夾砂灰陶。灶口近方形,方孔并附一擋火板,門右側踞坐一抱柴人物。灶臺附前后兩灶,其中配甄一件,灶尾為尖狀,有排煙孔。造型生動逼真,充滿了生活氣息。
這件青釉陶舟形灶的后部攏合上翹如船頭形,是研究福建瀕海習俗文化的珍貴實物,也為研究當時福州人的社會生活、飲食文化以及喪葬習俗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陶舟形灶出自南朝墓
據記者了解,2003年5月,福州臺江區學軍路龍嶺小學教學樓在基建施工時發現有兩個南朝墓,這是兩個刀型券頂花紋磚室墓,其中一座在墓室前部券頂處有一處盜洞,另一座保存完好。墓底砌法為兩橫兩縱平鋪,這種墓葬形制在福建地區南朝墓葬中是比較常見的。墓的結構分墓門、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甬道和前室放置隨葬品,墓后室放置棺柩,清理時棺柩已經腐爛。當時兩個南朝墓共出土隨葬器物43件,包括盤口壺、四系罐、燈盞、陶灶、五盅盤等等,從墓壁刻畫的精美花紋磚、人物圖案,以及配套齊全的生活用具來看,這是一個身份等級較高的士族的墓地。
《荀子·禮論》寫道:“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在古人“事死如生”的思想影響下,古代墓葬中隨葬有大量的模型明器。而古人對灶非常重視,認為灶是生養之本,故而陶灶便是其中常見的模型明器之一。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而“食”這個“天”則非“灶”無以成,依照它們外觀制成的陶灶模型,常常被放入墓室,成為慰藉亡魂的陪葬品。當時這件青釉陶舟形灶出土時,眾人就感嘆船形陶灶符合福建瀕海近水的生活環境。在場專家也指出,船形陶灶出現的地域主要就是分布在南方水域交通發達之處,舟船作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造型反映在隨葬品上也合乎情理。2014年在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這件“陶舟形灶”被認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古代灶具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最早的灶具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灶具的不斷發展是伴隨著人們的居住環境、飲食習慣、社會文化的變化而逐步改進的。
最原始的灶:
新石器時期,人們開始在住所的中間挖成凹下地面的灶坑,也稱為火塘,該形制的“灶”至今在偏遠、落后的農村地區仍有使用。
春秋戰國時期:
從考古資料來看,春秋戰國有列鼎而食的習俗,因此這個時期出土的灶具相對較少。
秦漢時期:
進入秦漢以后,絕大多數炊具必須與灶相結合,才能進行烹飪活動,灶因此成為烹飪活動的中心。在出土的秦漢時期文物中,有形制多樣、品種繁多的灶具。這個時期的灶膛空間較前期增大了許多,提高了柴草的燃燒率,最大程度利用了熱量。灶臺布局也趨于科學合理:這個時期灶具大多為單灶門,在火力最大的火眼上置甑,在火力較小的火眼上置釜,用來蒸煮;在離灶門最遠的火眼處置罐,用來溫水,體現了人們對于整座灶臺科學合理的設計。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出土的灶具相對較多,隋唐時期出土灶具相對較少,形制基本沿用了三國兩晉南北朝。在這個時期,最為顯著的特征有兩點,一是為了改善飲食制作環境,增加了擋火墻的高度,二是開始出現火鉗和息薪炭罐,將沒有燃盡的柴火用火鉗取出,存放起來,留待下次繼續使用,既提高了安全性,又節約了能源。
宋元明清時期:
宋元明清時期的灶具更加完善,灶具開設多個灶門,明代灶與近代的十分相似,灶門與灶眼一致。另外,這時期蒸籠、鐵鍋取代了甑釜,還出現了風箱,通過壓縮空氣產生氣流,使得灶火旺盛,柴草更加充分燃燒。
為何會將灶做成船的造型
各地出土的陶灶數量眾多,形制多樣,有船形、馬蹄形、長方形、曲尺形等,其中福州的船形陶灶獨具特色。為什么福州的陶灶多為船的造型呢?
福建多舟楫,閩人擅操舟,因而舟形灶作為明器在當時是十分流行的。這也準確反映了當時福建先民“以舟為車”“以海為田”的習俗文化。“灶”通假為“造”,有建造、祭名等意義,舟船在祭祀中也運用很廣,諸如劃龍舟、船棺葬等。從古人的陰陽觀來看,“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船代表“水”,灶象征“火”,二者結合水火既濟,乃陰陽和諧之象,反映出古人樸素美好的精神寄托。
陶灶作為慰藉逝者、寄托生者美好祝愿的生活明器,是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不僅揭示了古人的喪葬習俗,還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人使用爐灶的真實狀況以及祭祀文化、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舟形灶更反映了福建“以舟為車”的瀕海習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專家品寶
陶灶明器與閩越人生活習性有關
■特邀專家:臺江區博物館館長 葉紅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古人的這種觀念推動了厚葬文化的盛行,在這樣的社會理念和喪葬思想下,出土的陶灶明器能反映出當時火灶的發展變化軌跡和時代地域特點,與區域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切關系。
這件出土于臺江南朝墓的青釉陶舟形灶,從出土地點及形制上來看,與古代閩越人的生活習性有關,尤其是瀕海近水的生活環境,正好投射到他們的墓葬規制上,從而使其陶灶形制有別于中原地區。這件器物是南北朝時期福州地區歷史發展的見證,不僅反映了福建“以舟為車”的瀕海習俗文化,對于研究福建地區當時的喪葬習俗、社會文化和經濟狀況也有著重要的意義。(記者 顧偉/文 張旭陽/攝)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讀書主題活動2024-04-24
- 福州住房公積金中心放寬補繳時限 助企紓困渡難關2024-04-24
- 福州華潤萬象城機器人送快遞 系全省首臺2024-04-24
- 福州擬新建大型海上風電場 年發電量預計超134億千瓦時2024-04-24
- 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 福州入選全國示范項目實施城市2024-04-24
- 福州加速培育省級兩岸標準共通試點項目2024-04-24
- BROMPTON JUNCTION福州東百中心全新開業2024-04-23
- 兩岸知識產權服務標準共通活動福州啟動會舉行2024-04-23
- 震撼!海軍兩艘國產戰艦亮相福州!2024-04-23
- 福州中亭街商鋪失火 店老板電焊工被罰2024-04-2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滬嶼炮臺在哪里?多份資料解謎題2024-04-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