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自振。 受訪者供圖
上個月,福建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閩江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鄒自振,到蘇州參加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演出20周年學術研討會并作主題發言。作為戲曲研究者,他對閩劇也有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緣。近日,記者采訪了他。
鄒自振1949年出生于甘肅武都,8歲那年母親去世,他跟隨父親來到福州,在爺爺奶奶身邊讀書。他的少年時光在上杭路江西南城會館度過。他常常跟著奶奶看戲,《荔枝換絳桃》《甘國寶》《貽順哥燭蒂》等,讓他從小就感受到了閩劇的魅力。
19歲那年,鄒自振離開福州到了江西,當過知青、工人。1977年,他考入江西師范學院撫州分院中文系,后留校任教,開始接觸明清詩文與戲曲。
被譽為“中國戲圣”的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今撫州)人,身在撫州的鄒自振開始專題研究湯顯祖。他先后出版過《湯顯祖綜論》《湯顯祖與明清文學探賾》《牡丹亭評注》《邯鄲記評注》等,還主編過《湯顯祖戲曲全集》《湯顯祖研究書系》等,成為國內“湯學”研究的領軍人物。
1998年,49歲的鄒自振作為人才引進到福州,任福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后并入閩江學院)古代文學教師。從那時起,他追尋記憶中的閩劇唱腔,開始研究閩劇藝術。
閩劇有400多年的歷史,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將“閩班藝術”命名為“閩劇”是在1924年,到今年剛好100年。鄒自振說:“1924年,祖籍長樂的鄭振鐸將《紫玉釵》劇本送商務印書館印刷出版,名以‘閩劇’,取代了‘閩班’,這是閩劇名稱第一次面世。”
為傳承閩劇藝術,2008年,福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邀請鄒自振領銜,帶著戲劇界、文史界的專家編寫《閩劇史話》,后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較全面地闡述了閩劇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揭示了閩劇藝術特征,從學術層面對閩劇作了客觀、公正的梳理與歸納。
鄒自振還參與審定了《閩劇文學鑒賞》《明清福建文人戲曲研究》《閩劇史稿》《閩劇史論》等書稿并推薦出版。
退休后,鄒自振成為閩都藝術傳播的志愿者,和福州閩劇院名演員林穎合作,在福州電視臺推出《閩劇芳華》系列講座,并通過講座、論文等介紹、研究閩劇。(記者 顧偉)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數字峰會青年志愿者以優質服務贏得各方點贊2024-05-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