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研究和生產的重要橋梁,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很長一段時間,科研和產業間橫亙著一條鴻溝,如何打通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的壁壘,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近年來,福州充分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福州片區先行優勢,著力推動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源源不斷把創新資源轉化為產業產品優勢,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激活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
搭平臺
讓實驗室“牽手”生產線
在亞運會網球訓練場、印度洋漁場、西班牙工廠,來自福建中科芯源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功率熒光陶瓷LED燈具發出穩定而明亮的光。這是閩都創新實驗室成果成功轉化的典型案例。
此前,閩都創新實驗室洪茂椿院士領銜團隊克服大面積陶瓷片穩定性差等技術難題,推出千瓦級陶瓷光源,并應用于照明燈具。目前,這類產品銷售額年均上億元,帶動上下游產值約10億元。
閩都創新實驗室由福州市政府牽頭,依托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和福州大學建設。與傳統的科研院所實驗室不同,三方共建的閩都創新實驗室在成立之初,就建在了福州高新區光電產業基地,并且超前布局戰略性先進光電材料、新型照明與顯示、高速通信與感知三個方向,與產業發展緊密“牽手”。
近年來,閩都創新實驗室著力塑造產與研的雙向奔赴,既要讓實驗室創新成果“走出去”,也要把企業核心需求“亮出來”。為了激勵科研人才將技術成果轉化成產品,支持實驗室創新成果更快更好地“走出去”,閩都創新實驗室建立了一系列創新機制,包括試點實施成果賦權給研發團隊、將成果轉化收益的70%獎勵給研發團隊、探索人才室企互聘共用機制等。在對接企業方面,閩都創新實驗室摸索出“企業出題+實驗室答題”“揭榜掛帥”“賽馬”等模式,并已形成若干成功案例。
“我們有兩個委員會,學術咨詢委員會和產業咨詢委員會。”閩都創新實驗室副主任鄭發鯤介紹,實驗室會積極牽線搭橋,從科研項目引進開始,就讓產業方、資本方和學術專家一起參與對項目的評估,從而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無縫銜接。目前,閩都創新實驗室已突破稀土醫用光電材料、電磁屏蔽材料等關鍵核心技術80多項,落地轉化創新成果62項,帶動企業新增產值超200億元。
一方是產業發展動力強勁的縣域,一方是科研實力雄厚的重點高校,他們又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作為全國首個縣級市科技創新中心,福清市政府與廈門大學合作共同創建的廈門大學科技園(福清)科技創新中心,構建了“引才+輔導(培訓)+轉化+孵化+投資+產業化”的全鏈條、全過程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推進地方產業創新發展。
在4月舉辦的第61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上,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與福建驛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建設的“智能充電樁福清研究中心”,落地廈門大學科技園(福清)科技創新中心,將利用高校科研團隊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打造集研發、測試、應用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推動智能充電樁技術的創新與升級。
“為了讓廈門大學的優秀科研成果成功與福清各大產業精準匹配,我們搭建對接平臺,在實驗室與產業園之間積極牽線搭橋,共同推動產業升級。”該中心常務副主任劉瑜瑾介紹,中心成立以來,通過對接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等福清主導產業,已促進新能源充電樁、石墨烯新材料應用等30多項技術成果轉化對接。同時,還搭建了福清產業技術研究院、廈門大學校友創業基地等平臺,打造服務福清企業科技創新的新力量。
截至目前,全市擁有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國家級3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4家)、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國家級8家)、新型研發機構等共計419家,一批高能級創新平臺構筑起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的“四梁八柱”,致力于讓一個又一個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為福州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進企業
合力研發新技術
“糖尿病的相關檢測查了,有幾個小問題……”醫學博士沈喜妹是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面對的主要人群是糖尿病患者。在和門診病人打交道的十幾年中,沈喜妹一直被如何快速獲得病人病史及并發癥篩查檢測數據等問題困擾。
原來,糖尿病患者在并發癥的篩查檢驗中,一般有十幾至二十張化驗單,醫生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全面的信息,影響診斷效率。福州康為科技有限公司近年來一直嘗試解決這個問題。
據介紹,康為公司利用大數據、AI等新技術,研發糖尿病等病種的智能管理系統,希望通過分析病人的檢查結果等數據,讓醫生快速了解病人病史及并發癥、用藥情況等詳細信息。同時,該系統還能根據數據給出一些醫療建議,成為協助醫生快速診斷的助手。
但是,這套系統的研發卻面臨另一個難題——缺乏臨床醫生的專業指導,無法確保系統所有的指令以及一整套產品研發的科學性,這也是系統今后可以實際應用的關鍵。“糖尿病患者整個代謝的變化較大,如何保證這套診療系統的準確與科學,是系統研發前期要突破的困難點。”康為項目研發負責人葉曉燕介紹。
在當地部門的牽線搭橋下,沈喜妹和這家企業“接頭”,建立了一個博士創新站,開始共同創新研發。沈喜妹的專業知識加上工程科研人員的技術優勢,經過兩年時間的探索,終于研發出一套智慧科室管理系統。
該系統的應用,不僅讓康為公司有了可以轉化成產品的科研成果,沈喜妹也解決了提高看病效率的困擾。“我在打開系統的瞬間,通過鮮明界面、顏色的辨別,只需要一分鐘就可以把病人的基本信息全部納入腦中。”沈喜妹激動地介紹。
技術瓶頸、人才匱乏,每一道坎都足以讓中小企業在創新的道路上步履維艱。不少中小企業家感嘆,搞創新,確實有點難。“博士專家的這些問題逼著我們的技術人員不斷思考和創新。”福州康為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宋李斌說,有了博士創新站等創新平臺,公司營業收入連續三年保持快速增長。
據介紹,“科創中國”博士創新站是探索服務科技企業和科技工作者的新模式新途徑,以創新需求為導向,以產學研合作為紐帶,通過深入合作激發企業的創新發展活力。
“博士創新站不同于傳統的孵化器、創投平臺,也不同于院士服務團、學會服務團等高端智力科技服務,它擅長的是長期柔性引才。”在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鄭寶東看來,這能促進中小微企業與地方高校中青年博士專家合作創新。目前福建農林大學建設了44家博士創新站,有接近300名師生參與。“剛剛啟動就有約150萬元科研資金到校,后期還會通過聯合申報項目、成果轉化、人才聯合培養等途徑強化校企合作。”
直通車
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規模化海水直接電解制氫系統研發及示范、大型海上風電塔筒防腐材料開發及應用研究、溫排水降溫制淡及余熱綜合利用……不久前,福州市成果轉化直通車“開”進東方電氣(福建)創新研究院。
當天推薦的8項成果均是從東福研究院征集并篩選出的具有產業化前景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活動中,10家企業與其中的6項科技成果達成對接意向,永福電力、福州天宇等多家企業期望與東福研究院深度合作,將意向成果在福州落地轉化。
此次成果轉化直通車活動由福州市科技局聯合市工信局、福州高新區管委會、福州地區大學新校區管委會、福建海峽技術轉移中心、東福研究院共同主辦。2021年以來,成果轉化直通車依托“福州市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APP,匯聚35所在榕高校和11所異地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信息,目前已發布科技成果2770項,技術需求233項。
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裁蔣炳銘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福耀每年都向高校院所發布技術清單,到高校開展技術對接交流,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理工大學等高校都有團隊接單。現在我們產品研發的底氣更足了。”
目前,福州市成果轉化直通車已開進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閩江學院等高校。由福耀集團、廈門大學、福建理工大學共同完成的“復合功能化車載玻璃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成果,在汽車玻璃的紫外隔絕溶膠新材料及其復合功能化上,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產業化應用,獲得福建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只有轉化了,創新才能成為第一動力。放眼榕城,廣大企業和高校正在攜手共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跨越鴻溝,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后一公里”。(記者 顏瀾萍)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同濟城市更新實踐聯展開展 將持續至8月底2024-06-24
- 八家在榕企業再獲財政支持2024-06-24
- 福州扎實推進營商環境6.0版改革2024-06-24
- 近期多發!不少人中招!福州吳女士:癢到崩潰!2024-06-23
- 福州屏山社區:反詐行動 共筑安全防線2024-06-21
- 福州通報5起校園食品安全整治案例2024-06-21
- 榕城20日迎今年首個高溫日,比常年偏晚14天2024-06-21
- 福州賞荷,去哪里?2024-06-21
- 福州:購買鋼混結構法拍房可申請公積金貸款2024-06-21
- 前腳促銷,后腳跑路?福州知名親子游泳機構一夜閉店……2024-06-2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續寫百年教育情緣 追尋程呂底亞家族的福建足2024-06-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