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可愛的“老小孩”,他們的腦子里比別人多出一塊“橡皮擦”,每天的記憶都被擦掉一點,導致自己被困在時間的迷宮里;他們是“時光旅人”,徘徊在過去和現在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如何更好守護他們?
每年9月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月,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即刻行動、抗擊失智”。據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估計,全世界每3秒會新增一位老年癡呆癥患者,阿爾茨海默病就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記憶力下降就是阿爾茨海默病嗎?如何判斷是否患有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診治中遇到哪些難題?社會如何更好地給予關愛幫助?記者連日來進行了相關采訪。
現狀
常被忽視的“老糊涂”
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是嚴重的病嗎?有什么具體癥狀?”“記性不好是不是就是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老年人平日飲食要注意什么?”……9月25日,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和義診活動在鼓樓區安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行,一眾滿頭銀發的老人到場。現場,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專家團隊為居民免費提供腦健康科普、認知篩查、疾病咨詢、非藥物干預指導等服務。
63歲的陳依姆是安泰社區居民。這兩年,她發現自己有點“老糊涂”。日常生活中,一個問題要反復問、買菜回來轉頭就忘了放在哪里、出門常忘記帶鑰匙。當天,她來到衛生服務中心開降血糖藥時,聽說可以免費做個認知篩查,便果斷加入。
“父親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一開始是記性不好,后來自理也出現了問題,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我們的照護壓力很大,他也感覺很痛苦。”陳依姆告訴記者,當發現自己記性不好時,一下就聯想到了父親,于是想找專家明確一下情況。通過智能認知篩查系統,陳依姆花了10分鐘就完成了阿爾茨海默病的快速篩查。系統提示,她有認知損害的風險,并給出了相關建議。
協和醫院副院長葉欽勇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導致認知功能逐漸退化的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和執行功能障礙,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癥狀,此病逐漸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功能。
“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葉欽勇表示,子女可以從日常生活的細節入手,觀察老人的狀態。當老人出現頻繁忘記近期發生的事情、說過的話,語言表達困難,睡眠障礙,經常找不到眼鏡、鑰匙等日常用品或把物品放在非常不合理的地方,做飯、打掃衛生等熟練的事情都不能順利完成,在熟悉的地方迷路或記不清楚時間、日期,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表現出過度的猜疑、敏感、情緒波動等情況時,可以帶老人到醫院做個“記憶體檢”,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有助于明確病因并制訂治療方案。
守護“老小孩”,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關愛。活動現場,福州市小蜜蜂扶老公益服務中心的志愿者為老人免費發放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提供的“黃手環”,幫助老人降低走失風險。志愿者耐心地向居民介紹,每個黃手環里都有一張信息卡和二維碼,記錄了老人的緊急聯系人姓名和電話。老人出現外出迷路、走失或遇到交通事故等緊急情況時,身邊的愛心人士撥打黃手環內的親人電話就可以聯系到老人的家人。
“年紀大了記性不好,這個手環關鍵時刻保不準可以救命。”在志愿者的幫助下,80歲的謝依伯戴上了黃手環。
困境
不用在意和無藥可救
是老人的兩大認知誤區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社會現實的棱鏡,折射著最嚴肅的社會問題:目前,我國約有1000萬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30年,患者數將達到3000萬。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高齡老年人的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病患人數將進一步增加。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個慢性病程,有多種可防控因素。”協和醫院神經內科辛佳蔚副教授介紹,阿爾茨海默病的自然病程長達20年~30年,如果在臨床前期及輕度認知障礙期進行有效的早期篩查和干預,能夠延緩40%左右患者的發病速率。這也意味著,我們要像對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科學地防控。
然而,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我省阿爾茨海默病的專科門診設置率不足7%,公眾認知率、就診率、診斷率偏低,超過60%的患者可能要到中重度認知障礙時才能夠得到確診。
協和醫院是國家衛健委核心高級認知障礙診療中心,是福建省唯一入選的單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初期記憶力減退,容易被誤認為是年紀大了的正常表現,所以從發現到真正確診時,往往病情已經進展到中晚期。”作為該院記憶門診的專科醫生,辛佳蔚深耕這一領域10余年,在生活、工作中接觸過很多患者,時常因患者錯失早期診治時機而深感遺憾。“阿爾茨海默病進入中晚期后,腦內關鍵部位細胞已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傷,治療效果非常有限。”她說。
對此,協和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吳錫林也深有感觸。在他的門診中,前來就診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多是中晚期,大多數患者對早期癥狀都不重視,以致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
吳錫林告訴記者,從他接診的情況來看,發現大家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個是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下降很正常,不用太在意;另一個則是已經發現自己出現詞不達意、思維混亂的情況,但沒有想要繼續治療下去,覺得“無藥可救”。
“雖說阿爾茨海默病目前還無法逆轉,但是早診早治可以延緩疾病進展。目前已有相關靶向藥物,對于符合用藥條件的患者來說,早期使用能發揮更好的作用。”葉欽勇說。
破局
“防篩診治康”五位一體
讓遺忘過程更慢一點
“家門口就可以取上藥,平日里過來做些游戲健腦,不時還有科普講座聽,中心的家庭醫生還會定期上門隨訪。”71歲的王阿姨今年7月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自打病情穩定后便回到社區進行康復治療,從居住地步行10分鐘即可到達安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王阿姨告訴記者,她在兩年前發現自己記憶力下降,后來發展到曲譜記不住、去市場買菜需要開清單,以前脫口而出的唐詩也記不住了,嚴重時給朋友打完電話后忙活了一陣,又將電話打給對方。在家人的帶領下,王阿姨到協和醫院就診,發現已存在輕度認知障礙、海馬體輕度萎縮,腦電圖還有背景節律減慢。經過生物標記物檢測,王阿姨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
三甲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如何攜手,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護航?今年7月,福建省首個社區腦健康中心在鼓樓區安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啟用,由協和醫院與安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攜手打造,通過前沿技術賦能腦健康全程管理,實現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的關口前移。
“啟用至今,有110余名老人完成了腦健康體檢,其中量表和腦電異常的有50例左右,目前有30人轉診至協和醫院。”安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凌湘介紹,社區腦健康中心對55歲~75歲人群,免費提供阿爾茨海默病認知功能、腦電檢測等篩查,采用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認知篩查系統,可以在10分鐘之內完成快速篩查,得出認知正常的老人和疑似認知功能障礙的初步結論。而腦電檢測則通過采集3分鐘的腦電圖實現智能化的腦功能水平快速判斷。
對于篩查出的阿爾茨海默病高風險人群,將進一步完成精細的神經心理評估,并轉診至協和醫院認知障礙專病門診或專病病房接受阿爾茨海默病外周血生物標志物檢測、頭顱核磁、PET-CT等檢查,實現精準診斷,并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在醫院制定完方案的患者,可再轉診回社區腦健康中心接受多種形式的非藥物治療及危險因素干預等慢病康復及管理。
“協和醫院進行精準診斷,安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康復與長程管理,病情發生變化的時候,在兩個機構之間可以無縫銜接,構建‘防篩診治康’五位一體的腦健康全程管理體系,最終形成一個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葉欽勇教授表示。
“阿爾茨海默病起病隱匿,發展過程就是一場緩慢的記憶衰退,照料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對一個家庭來說往往是沉重的負擔。”專家呼吁,一方面要多做科普宣傳報道,提高社會公眾對該病的認知,實現早篩、早診、早防、早治,為患者爭取到更多寶貴時間;另一方面,加強社會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支持,通過提升醫護隊伍能力建設,以及打造日托、專業養老院等社會支持系統,減輕患者家庭的負擔。(記者 林文婧 黎倫俊)
責任編輯:趙睿
- 19歲高中生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年輕人需警惕患病風險2024-09-20
- 話劇《父親》 直面阿爾茨海默病的世界2024-08-19
- 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選擇:侖卡奈單抗在廈門開出首張處方!2024-07-02
- 廈大團隊發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新靶點2023-06-07
- 廈門大學團隊提出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新靶點2023-06-07
- 澳研究發現肺炎衣原體可能誘發阿爾茨海默病2022-02-18
- 越老疑心越重 小心阿爾茨海默病2021-12-22
- 三問原創新藥“九期一” 國家藥監局為何“有條件批準”2020-01-14
- 剪剪貼貼畫畫 福州百余老人防癡呆2019-09-20
- 美研究發現導致阿爾茨海默病加重的因素2018-07-2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清將建人才公園 擬明年上半年投用2024-09-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