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的AI語音包刷屏了。一些網友用AI克隆雷軍的聲音,或是吐槽不文明行為,或是表達對他人的不滿,言辭尖銳,十分逼真,再次引發公眾對于技術加速迭代的深層次思考。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加快發展,在帶來創新和便利之際,也一并帶來了侵權、詐騙等違法行為的可能。如何防范AI技術被濫用?AI詐騙上當后怎么辦?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相關采訪。
用10秒就能克隆任何人的聲音
雷軍的聲音是如何被克隆的?近日,記者在某微信公眾號上發現一文章標題,“僅用10秒,用AI克隆任何人的聲音”。順著文章指引,記者注冊了某款AI音頻軟件,發現軟件上有上百種真人聲音模板,其中不少都是公眾人物,部分模板使用次數高達近29萬人次,直接轉發2500多次。
這類“擬音”軟件使用門檻很低。記者隨機選擇了其中一款公眾人物的聲音模板,輸入文本,幾秒鐘內,與文本相對應的聲音內容就被成功克隆出來了,語氣、音色都十分逼真,還能直接下載、轉發。網絡上類似的AI聲音軟件并不少見,不僅如此,還有各類AI換臉軟件和教程層出不窮,覆蓋圖片、視頻等,在手機上就可以操作。
工信部信息顯示,伴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合成技術門檻持續降低,逐漸向低算力、小樣本學習方向演進,利用手機終端即可完成,對算力和數據的要求下降明顯。同時,隨著AI大模型的技術加持,正逐步由面部合成向全身、3D合成發展,效果更加逼真。
去年4月,通過微信上的智能AI換臉技術,電信詐騙分子佯裝成福州市某科技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的好友,在10分鐘內騙取郭先生430萬元。最終通過警銀聯動,成功緊急止付涉嫌電信詐騙資金330多萬元。郭先生表示,當時騙子給他打視頻,在視頻中他也確認了面孔和聲音,才放松了戒備。
業內人士表示,如今AI技術正加速向網絡詐騙、虛假信息等領域滲透。如在一些網絡平臺上假冒明星、公眾人物生成視頻圖像,吸引網民。此外,AI技術也可能被用來規模化地實施違法犯罪,如批量、自動維護網絡賬號,發送虛假信息,模擬人工在線聊天等。
“用科技打敗科技”
今年4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宣判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原告獲賠25萬元。法院表示希望通過此類案件裁判,為新業態新技術劃定應用邊界,并亮明兼顧保護人格權益與引導技術向善的司法態度。
目前,我國法律法規也對AI深度偽造作出了一定規制。2022年12月施行的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加強預防性法律制度構建,加大對違法犯罪人員的處罰,對尚不構成犯罪的人員也要從嚴處罰,沒收違法所得,處違法所得1~10倍罰款或者10萬元以下罰款,由公安機關拘留。
2023年1月施行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也明確,“提供人臉、人聲等生物識別信息編輯功能的,應當提示深度合成服務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編輯的個人,并取得其單獨同意”“可能導致公眾混淆或者誤認的,應當在生成或者編輯的信息內容的合理位置、區域進行顯著標識”等。
眼下,福州也正試圖“用科技打敗科技”。10月6日,劉某通過一網絡社交平臺接收兼職任務,利用QQ視頻通話和手機號碼對提供兼職者進行詐騙,福州移動AI外呼智能化系統智能篩選出劉某的作案號碼,精準識別GOIP設備,協助公安部門迅速追蹤并精準抓獲嫌疑人。
福州移動相關負責人介紹,AI外呼通過試點提升反詐回呼模型稽核能力,制定回訪研判機制和規則,研判存在詐騙誘導的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及短信,識別GOIP設備,向警方推送線索,進而助力詐騙窩點精準打擊。截至目前,系統已協助公安機關完成181個重要線索核查,打擊人數170余人次,繳獲設備70余臺。
此外,依托e體+智慧賦能警務實戰平臺,福州公安部門打通刑偵、經偵、網安、合成偵查中心等警種資源共享,建成應用網絡信息攔截系統和警銀聯動預警平臺,對于新型網絡詐騙實行快速響應、快速研判,以及推進快偵、快破、快抓逃、快追贓、快挽損。
牢記“三不一多”謹防受騙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類型層出不窮,詐騙手段不斷更新,讓人防不勝防,成為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治理問題,需要社會各界通力合作、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市公安局臺江分局相關負責人說。
成立福州大數據反詐聯合專班,研發福州市互聯網詐騙防范攔截系統,加大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辦案懲治力度,建立不良信用通信用戶名單庫和違法失信懲戒聯動機制……近年來,新型網絡詐騙已引起公檢法及電信、金融監管等多部門的關注,打擊網絡詐騙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要扼制AI仿造技術的濫用影響,細致完善的法律規范配套措施必不可少。北京市盈科(福州)律師事務所律師羅錦斌認為,AI仿造技術不僅可能涉嫌侵害他人肖像權和名譽權,甚至可能涉嫌犯罪。民事侵權案件中受害方難以舉證證明其損害結果、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等,這種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又該如何監管和加強是需要考量的。因此,需要細化法律條款,完善配套措施,才能讓法律條款落到實地。
針對性的反詐宣傳也必不可少,尤其是針對一些老年人、學生等群體。羅錦斌認為,未來AI可根據大數據創造出無比接近真實的“真實”,“要通過持續的宣傳教育改變大眾觀念,讓人知道眼見不一定為實,有圖不一定有真相,提升對網絡信息的辨別力”。
公安部門也再次提醒廣大公眾,各類電信網絡詐騙手法雖然形式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公眾要牢記“三不一多”原則:未知鏈接不點擊,陌生來電不輕信,個人信息不透漏,轉賬匯款多核實。一旦遇到詐騙分子,要及時報警,防止財產損失。(記者 沐方婷)
責任編輯:趙睿
- AI詐騙爆發 有人10分鐘被騙430萬:換臉和擬聲技術成新威脅2023-05-2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高校教師上央視講課 教授古陶瓷修復技藝2024-10-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