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越過關山萬千重 聚寶添新盡向榮

      ——從“海上福州”建設30年看福州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底氣

      從“海上福州”建設30年看福州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底氣

      馬尾造船廠。記者 包華 攝

      “海上福州”,一個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極具前瞻性地提出的戰略構想;

      “新質生產力”,一個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原創性概念,也是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對福州來說,培育新質生產力,海洋是廣闊的空間。1994年,福州出臺《關于建設“海上福州”的意見》,首次提出全面發展海洋經濟,開發海洋“聚寶盆”。今年是“海上福州”提出30周年。這次,我們從新質生產力的角度回望,在盤點“聚寶盆”持續上“新”的寶貝中,對話一名名堅守者、開拓者,我們發現“寶貝”含“新”量滿滿,有“漁業芯片”的突破,也有生產方式的革新,還有勇闖新賽道的敢為人先。

      是危機,也是新機

      見到林哲龍時,他坐在辦公室,窗外是一排排海帶育苗標準化車間。今年10月,他在全國率先培育出海帶新品種——無邊海帶;11月,又一新品種——鵝掌海帶開始孕育。

      這里是連江縣官塢村,有全國唯一單獨授牌的國家級福建連江海帶良種場,還有全國最大的海帶無公害良種育苗基地。

      水產種苗繁育是漁業生產中最具技術含量的環節,被譽為“漁業芯片”。向大海要寶貝,就要從源頭入手。

      做到全國率先、唯一、最大,背后的奧秘是什么?林哲龍從一場“危機”講起。

      1994年的福州,暖冬??亢3院5墓賶]村遭遇空前挑戰:70%海帶苗爛掉。

      眼看第二年收入要泡湯,時任官塢村黨支部書記的林哲龍聯合村民湊錢、借錢包下一架飛機,緊急從山東買苗。

      危機解除,但林哲龍并不甘心。

      好苗種才有好收成。當年,官塢村海帶養殖面積、產量居全國村級首位,林哲龍心有傲氣,衡量再三,秤的一端開始有了偏向,新機也由此孕育。

      種業,屬于高科技產業范疇。養海帶,靠經驗,漁民在行;但“生”海帶,純靠技術,怎么做?

      這樣的苦惱還沒持續多久,一場政策春風化雨。這一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提出要發展海洋經濟。對科技興海的重視,首次提升到城市發展戰略層面。

      林哲龍茅塞頓開。技術難有辦法突圍,方向不對會全盤皆輸。正是這份來自政府的強大推力,給足了他信心。很快,他用百萬高薪挖人才,建起第一個村級海帶育苗場。

      迎頭趕上的不只有林哲龍。相隔16公里的后灣村,吳永壽站在碼頭陷入沉思。

      一公斤鮑魚,竟能賣到200元?年輕的吳永壽回到村里與好友合伙建起水產種苗場,第二年就賺到“第一桶金”。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但實際遠沒有那么容易。最大的問題是技術門檻高。

      品種要迭代,“芯片”要更新。而一個新品種的誕生,至少需要8到10年。和吳永壽搭伙的同伴,在種苗場接連虧損后紛紛退場。

      吳永壽也不免開始動搖,但要更進一步,卻沒有專業人才等硬實力。市縣海漁部門迅速出手,為一批從業者“牽線”大院大所和高校,推出創業、辦展、項目補貼等支持政策。

      闖過重重危機,吳永壽靠著鮑魚,養殖規模、產量、產值做到全國第一,福州每年鮑魚產量約占全國二分之一,斬獲“中國鮑魚之鄉”等稱號。

      “海上福州”成就了許許多多的“林哲龍”“吳永壽”——他們沿著“辦育苗場、組建科研團隊、攻關育種、養殖推廣、延長產業鏈”的路徑,成長為第一代種業創業者。

      30年間,福州還誕生了海膽、扇貝、三倍體牡蠣、青蟹、海參、對蝦等一批優良品種,引領福州傳統漁業向“新”轉型,漁業產值躍居全國第一。

      “沒有大膽嘗試,哪來海上沃田。”市海洋與漁業局水產處處長劉友欽說,局里每年評審的“兩新”項目,優先向最源頭、最核心的水產種業傾斜。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重視“策源”。福州能夠從受限于各種制約的“不得不”,到專注水產種業的“越來越”,實現“源源不斷”。究其原因,靠的是一代代從業者的守正創新,也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呵護引領。

      是變局,也是新局

      培育新質生產力是否意味著將傳統產業打入另冊?福州實踐給出一個回答:“新”“舊”并不矛盾。相反,舊產業通過變革,也能開出新局!

      今年52歲的陳義斯是養魚的“老把式”,黃魚、鱸魚、鮸魚等都曾養過。去年,他入職“閩投1號”,還是養魚,不過方式卻大不相同——

      以前養10尾(只)中苗黃魚,就需要2至4名工人;如今約6.2萬立方米的水體,養殖800噸黃魚,只需要3名工人!

      “最大的感受是人輕松了!”福州漁民不是沒有經歷過轉型升級,只不過,從木質漁排到塑膠漁排,再到網箱養殖,遠遠沒有以“閩投1號”為代表的“百臺萬噸”深遠海養殖平臺帶來的影響深遠。

      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質優,優的是品質,優的更是高效能!

      2018年起,福州在全國率先推動鮑魚、大黃魚等海水養殖業從內灣向深遠海、機械化、智能化轉變。“振鮑1號”“振漁1號”“乾動”1號……“1號”紛紛在福州下水,在全省海域推廣,在全國形成示范。

      在馬尾造船,我們看到另一種質優——綠色化。

      “與傳統燃料油汽車船相比,‘閩江口’輪可節省能耗約20%,減少碳排放27%、氮氧化物排放30%、硫化物排放99%……”營銷人員翁建平對這組數據深感自豪,以往返一次歐洲為例,全程使用LNG燃料,每航次可減少2100多噸二氧化碳排放。

      這是馬尾造船首制的全球最大“綠色汽車船”——“閩江口”輪。它是一艘7500車位雙燃料汽車滾裝船,今年7月交付,當月就裝載著近5000輛國產品牌汽車首航阿聯酋,展現中國“新新”向榮的積極姿態。

      作為中國最早建立的造船企業,馬尾造船在“舊”產業中尋找新方向,用有力的案例宣告: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誰的專屬,因地制宜照樣能“領異標新二月花”!

      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思維方式、生產方式的創新。在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我們還看到一種探索——高端化。

      2023年9月,全球首個用廢棄牡蠣殼研發的骨填充材料進入市場后便成為爆款,每克賣到2000多元。從無人問津的海洋垃圾到高大上的生物醫藥產業,這樣的變化背后是18年的長跑。

      新質生產力需要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催生,必須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漫長的18年,吉特瑞董事長張其清帶領團隊一頭扎進牡蠣殼變廢為寶的研究,突破原創性理論,攻克轉化控制工藝,實現核心技術自主研發……

      “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藍色“聚寶盆”中還有許多生動的例證:鮑魚內臟提取鮑魚肽,魚骨等邊角料搖身變成硫酸軟骨素……

      一個個不同案例發出相同的聲音:傳統產業不等同于落后產業,完全可以通過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轉型升級為新質生產力。

      是缺口,也是風口

      今年10月,全球最大的26兆瓦級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三峽集團福建分公司所屬產業園公司相關負責人激動地按下快門。

      在產業園里,另一張照片讓人駐足,那是2016年拍的。當時三峽集團第一次來到江陰港考察,畫面上只有一片荒蕪的沙地。

      彼時,歐洲是世界海上風電行業的領跑者。三峽選擇這條賽道高調出征,既在填補缺口,也站上了風口。

      兩張照片,8年追趕。其間,產業園不斷刷新全球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紀錄,“福州造”推動“中國造”走向世界領先。

      新質生產力的“新”,關鍵之一是通過科技創新開辟新賽道。傳統的生產力,靠的是土地等生產要素的疊加,而新質生產力把技術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海上風電,這就是高科技!30年前,“海上福州”建設的提出,已為海洋工程裝備發展埋下種子。這是一場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比拼,福州憑借得天獨厚的海上風能優勢,吸引了三峽集團、金風科技等許多龍頭企業落地,開啟向海要綠電的探索。

      在興化灣,三峽集團投資建起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樣機試驗風場,吸引國內外8家知名風機廠商同臺競技。

      有了舞臺,研發人員大膽嘗試,從螺絲母到結構件,從軸承到電控系統,一步步擁有了風機自主研發技術。

      再推動產業鏈加速形成。2年時間,產業園形成完整的具有領先水平和全球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鏈和供應鏈。

      還要超越!至今,產業園陸續下線超長葉片、東方電氣2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等,推動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實現跨越式發展。

      迎風而立,我們驕傲地說:不出福州,就能造出一架完整的海上風電機。

      出海尋寶的路,不會只有一條。

      去年3月,興化灣迎來了一艘特別的“船”——全球首套與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氫平臺“東福一號”,一場向海洋要綠氫的挑戰由此展開。

      理論支撐有了,院士團隊、高校的智力支持也在線,但它還是有些“水土不服”。

      制氫,需從海上風機上取電,讓纜線漂浮海面上是最優解。然而當研究員郭傳鑾剛把纜線綁在浮板上,一個浪拍來,差點連人帶線掉進海里。

      當地的海員和漁民趕來了。“把電纜綁在浮子上”“綁扎改用海繩,輕便又牢固”……在你一言我一語中,難題迎刃而解。

      創新可能會遭遇瓶頸期,而突破瓶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依靠單兵突進難以實現,亟須不同創新主體共同發力。在福州,土生土長的漁民、海員亦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像這樣聯合創新的故事,貫穿于“東福一號”設計、研制、海上中試全過程。最終,“東福一號”創下真實海洋環境下無淡化直接電解制氫新紀錄。

      新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產業形態。

      海水制氫技術正逐漸打通氫能產業鏈。目前,福州氫能領域企業已基本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在制氫端,“東福一號”不斷產業化規模化;在儲運端,福大紫金團隊的高效低溫低壓合成氨技術成功推廣;在加氫端和燃料電池端,雪人股份和福大紫金都有相關業務……

      競逐氫能賽道,福州不僅走通了,更走到了世界前沿。

      “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做大做強海洋經濟!”30年后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為福州定下了新目標,這既是肯定、激勵,更是鞭策。

      如何做到“率先”,怎樣實現“示范”?在這次尋“新”中,我們看到了福州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底氣和優勢,一場行在當下、制勝未來的新征程已經開啟!(記者 謝星星 蔣雅琛 藍瑜萍 林榕昇)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婷婷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狼色在线|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视频网站|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免费| 亚洲人成在线影院|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麻豆| 亚洲一卡2卡三卡4卡无卡下载| 亚洲人成网站看在线播放| 亚洲男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线在线观看|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专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久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果冻传媒| 狠狠亚洲狠狠欧洲2019| 亚洲午夜无码AV毛片久久|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深深爱|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亚洲成人激情在线| 亚洲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91嫩草亚洲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亚洲色大情网站www| 亚洲精品无AMM毛片| 日韩精品成人亚洲专区| 亚洲日韩国产成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 国产精品亚洲专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