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閩江學院地理與海洋學院研究室內,學生們坐在顯微鏡前觀察樣本,院長陳建明來回走動,不時俯身指導。
“這叫‘馬氏蟲’,是我們團隊從馬里亞納海溝發現的新物種。”陳建明對記者說,該研究首次在超過3000米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馬氏蟲種類,并在實驗室建立了活體培養體系。
尋找海洋新物種有何意義?和福州建設海洋強市又有何關聯?
陳建明深入淺出地給出了答案:“福州是海洋經濟強市,海洋產業基數龐大,以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與可持續利用為主線,面向應用與實踐,賦能海洋經濟發展是我們建院的主要目標。”
為適應“海上福州”發展戰略和習近平總書記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提出的“不求最大,但求最優,但求適應社會需要”,閩江學院于2017年成立海洋研究院,并邀請時任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國家海洋局海洋生物遺傳資源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的陳建明擔任院長。2021年,閩江學院成立地理與海洋學院。
“來到閩江學院之前,我在廈門工作。廈門海洋專業基礎研究實力雄厚,福州海洋科研如何找準自身定位非常關鍵。”陳建明說,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學院建設,在多方商討后提出學院設置應以“助力打造海洋強省第二‘火車頭’”為目標,循序漸進推進,梯次培養高質量應用型海洋人才。
為實現這一目標,學院已引進博士超90人、碩士34人。成立以來承擔440個科研項目,發表論文近500篇,授權專利108件,其中發明專利52件。
在夯實科研基礎方面,打造15個科創平臺,包括“福州市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水上生產安全控制與生態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海洋智能船舶裝備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其中,福州市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充分發揮輻射效應,設立了17個研發中心和六大聯合研發中心,為“海上福州”建設拉來更多“外援”。
為“海上福州”建設孜孜不倦的陳建明其出生于江蘇鹽城,曾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習與工作,2003年獲得瑞士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曾先后在瑞士蘇黎世大學、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廈門大學作博士后研究。
扎實的學術背景和海外經歷,讓陳建明來到福州后有了更多身份——福建歐美同學會副會長,福州市歐美同學會會長,福州市致公黨副主委,福州市政協常委。其中,福州市歐美同學會在冊人數近1000人,常態化舉辦“同心講壇”“同心助殘”“同心捐助”“同心同行”等活動,還發揮組織力量招才引智。“我們歡迎所有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人員加入,特別是青年學子,豐富我們的人才庫,共同為福州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陳建明說。
“現如今,海外歸國人員具有語言優勢、信息優勢和廣闊的國際化視野,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華人華僑更是連接世界的一扇窗口。”陳建明說,第二屆中國僑智發展大會舉辦在即,希望借助這個平臺,為福州海洋產業研究引來更多資源和人才,加快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記者 錢嘉宜)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562個“智慧哨兵”守護福州“煙火氣”2024-12-0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