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周華親昵地抱在一起。記者 包華 攝
“孩子們洗洗手,準備吃飯啦!”前幾天,福州市兒童福利院“希望之家”的孩子們和“爸媽”提前吃上了年夜飯。他們沒有血緣,但因一顆滾燙的愛心走到一起,這樣的家庭模式也被稱作“類家庭”。
“類家庭”養育模式又稱“模擬家庭”,福利院通過前期招募、資料審核、面試訪談、鄰里走訪、崗前培訓等環節篩選出合適的“職業父母”,與符合條件的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共同入住市兒童福利院“希望之家”,組成新的家庭。目前,共有5個家庭、20名兒童入住“希望之家”。
那么,“類家庭”和普通家庭有什么不同?孩子們在里面有著怎樣的學習、生活環境?春節前夕,記者進行了現場探訪。
一份24小時在崗的工作
“希望之家”三樓,住著周華夫婦和他們的六個孩子。記者到訪時,用完餐的一家人正其樂融融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孩子們親昵地與周華分享著過年的感受。“每年除夕,我們和院里都會給孩子們買禮物或發紅包,他們早就盼著過年了!”周華說。
只見屋內沙發、電視、洗衣機、冰箱等家具家電一應俱全,一家八口人的大合照擺放在入口處。三個臥室里,分別擺放著高低床,孩子們的衣物鞋帽整理得井井有條。
平時,周華要接送孩子們上下學、上輔導班和興趣班。這里的一切似乎跟普通家庭并無差別。但實際上,周華夫婦跟這六個孩子沒有血緣關系,他們是每個月領薪水的“職業父母”。
“一開始,只是覺得這是一份新鮮的工作,我也比較喜歡小孩,加上自己的孩子已經在高中住校,有更多時間和精力來照顧福利院的孩子們。”上崗后,周華深刻體會到,在這里當24小時的“全職媽媽”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要付出真正的愛。“家里的小孩從8歲到17歲不等,雖然身體健康情況相對較好,但在剛開始接觸時能明顯感覺到他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周華說。
周華一家對門住著“新手媽媽”林佳秋和兩個孩子,與其他人不同,林佳秋自小生活在市兒童福利院,而后被收養。去年10月,她再次回到福利院,成為了一名“職業媽媽”。
“我從小在這里長大,很能理解孩子們的心理狀態,也希望能盡最大努力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溫情的成長環境。”林佳秋說,實際上,她自己家中還有一個三歲大的寶寶,得知福利院有需要,便義無反顧地前來應聘。
組合的家給予真實的愛
9歲的小儀(化名)和小汐(化名)是周華家中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因故失去原生家庭的庇護,被送進了福利院,兩年前姐妹倆來到“希望之家”和周華夫婦共同生活。
“剛開始見面,孩子們都不太愛講話,也不喜歡親近人。”周華表示,因為年紀尚小就面臨過“缺愛”的境況,兩姐妹對于沒有血緣關系的爸媽起初也充滿了戒備與抗拒。
盡管碰了壁,但周華心里清楚,孩子們只是暫時性地缺乏安全感。為了拉近和孩子們的距離,周華每天為他們做美食、輔導功課,周末帶孩子們到超市購物、踏青游玩……周華用耐心和細致入微的關懷,一點點走近孩子們。她為孩子們的學習進步而高興,也會因為他們的日常調皮搗蛋而煩惱。
“家里的每個孩子都有一份成長檔案,收藏著他們獲得的獎狀,記錄著一家人的趣事。”周華說,“雖然我們在扮演‘父母’的角色,但是我們給出的愛、陪伴、溫暖是真實的,我們也相信愛是相互的。”
“媽媽,我想跟你姓。”第一次聽小汐說出這句話時,周華又驚又喜。她明白,孩子對她的認可不僅停留在口頭上叫一聲“媽媽”,而是真正地把她當作母親看待。現在家里的六個孩子都會輪流做衛生,兄弟姐妹之間互相照顧,也能體諒爸爸媽媽的辛苦。
期待更多人關注孤殘兒童成長
2003年以來,福州市兒童福利院開始探索“模擬家庭”,采用聘請家長與孤殘兒童組建家庭的模式,將孤殘兒童委托社會普通家庭代養。2023年,市兒童福利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種全新的養育孤殘兒童的方式——“類家庭”,并在院內騰出一棟住宅樓作為孩子和“父母”的居住場所。
“在院內組建‘類家庭’,既能監管到位,又讓孩子們有機會感受家的溫暖,體驗家的氛圍。”市兒童福利院社教科工作人員莊逸鳴表示,福利院為適齡兒童提前對接就近的學校,讓孩子們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僅如此,福利院還為孩子們對接校外資源,提供書法、游泳、音樂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長教育,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加他們融入社會的機會。
“類家庭”養育模式要持續發揮作用,僅靠福利院的力量遠遠不夠,莊逸鳴希望更多人能關注和參與這些孩子的成長,讓他們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記者 葉欣童)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福州市兒童福利院護育三處教師張皓:用愛和責任為孩子織密防疫網2020-07-23
- 云霄首座兒童福利院開建 總投資900萬元2016-08-3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網絡中國節·春節】榕城海關暖心幫助 遠洋2025-01-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