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DeepSeek爆火出圈,引發全球關注。這款由國內人工智能公司研發的大型模型,憑借強大的語言文字處理能力,深刻改變著媒體行業的發展格局。然而,AI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一系列問題:記者借助AI能否如虎添翼?AI創作是否存在短板和風險?當新聞理想遇上“智能浪潮”,該何去何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與行業專家、一線工作者進行了深入訪談。
媒體從業人員用AI軟件制作視頻。(受訪者供圖)
賦能:
傳媒創作駛入快車道
5秒賦詩、10秒寫稿、1分鐘成片……AI技術的應用,為傳媒生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新聞行業的記者小王對此感觸頗深。過去,小王時常為撰寫稿件絞盡腦汁,面對空白文檔,靈感常常“卡殼”,今年春節期間DeepSeek的爆火,讓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使用了一番。“以前寫一篇稿件,光是想結構就要花上半天,現在用DeepSeek輔助,輸入主題和關鍵詞,一分鐘就能生成思路框架。”小王感嘆道,以往費時費力的采訪錄音整理,現在AI也能輕松搞定,它能夠精準提煉關鍵信息,為撰寫新聞稿件節省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在融媒體產品制作領域,AI的運用更加廣泛。本報社制作的閩江河口濕地宣傳短視頻中,一群越冬候鳥在覓食、嬉戲。伴隨著畫面,“sweet sweet,chirp chirp……I am fine here”的歌詞和配樂活潑歡快。這段短視頻備受網友喜愛。創作團隊介紹,視頻背景歌曲《I am fine here》完全由AI制作而成。
自去年以來,本報社運用多款AI軟件,打造出《AI看非遺 福氣送給你》春節系列海報、節氣宣傳視頻、AI喚醒舊時光等爆款作品。“借助AI,我們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時間,創作出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融媒體作品,為福州的文化傳播打開新窗口。”團隊負責人說道。
那么,AI是否真的擁有超能力?一些記者持保留態度。“實際使用中,AI生成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在深度上存在短板。”記者小苗表示,AI生成的新聞稿件往往浮于表面,無法像真人那樣深入采訪,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和社會影響。記者小蕭也表示,盡管DeepSeek有了“深度思考”功能,但生成的內容“機器味”濃,多是華麗辭藻的堆砌,或是羅列各類資料所營造的“偽深度”,缺乏人文關懷和情感表達。她認為,不應推崇和依賴DeepSeek。
風險:
免費之下有版權“暗礁”
盡管AI為傳媒行業帶來諸多便利,但近年來,各類AI創作侵權的案例也層出不窮。AI生成的內容是否算“作品”?記者使用AI創作,是否存在侵權風險?該如何規避?
“AI生成內容,若能體現人的獨創性智力投入,即可認定為著作權意義上的作品,應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北京德恒(福州)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團隊負責人郭秀剛律師解釋,記者在利用AI生成內容時,本質上仍然是人利用工具進行創作,整個過程中進行智力投入的是人而非AI。“法律對AI版權的保護,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發AI在內容生產的應用和創新發展。”
不過,AI創作的法律風險依然存在。“互聯網抓取內容看似‘免費’,實則摻雜大量擁有著作權的內容。”郭秀剛表示,AI僅僅是一種工具,并不具備著作權主體資格,但記者使用AI生成內容時,可能會自動抓取網絡素材,而這些素材的版權歸屬往往不明,這就導致記者可能會在無意中侵犯他人的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和著作權等。
為此,郭秀剛提醒,一方面,記者要盡量選擇正規、來源明確的AI工具,并仔細閱讀其使用條款,了解數據來源和版權相關規定。另一方面,記者在向AI輸入原始素材時,也要保證輸入內容不侵犯他人著作權,同時要求AI對使用的他人作品注明出處,以降低侵權風險。
共存:
合理使用方能“為我所用”
隨著豆包、DeepSeek等多個AI平臺陸續問世,各大媒體也敏銳捕捉到機遇,紛紛搭上這趟“快車”,開啟智能化轉型。本報社技術團隊也積極行動,通過整合DeepSeek、訊飛星火等5款AI系統,開發AI智能體,為記者編輯提供智能寫作輔助。
“AI智能體能有效減少產品轉換帶來的繁瑣問題,為采訪團隊打造智能、高效、便捷的生產傳播體驗。”技術團隊負責人張凌表示,團隊還計劃根據不同記者的寫作風格開展大模型訓練,開發個性化大模型,并研發含有智能處理圖片、視頻的新媒體編輯工具,助力新聞生產提質增效。
同時,AI主持人、AI播報員不斷涌現,媒體從業者心中也不禁泛起“記者是否會被AI取代”的疑慮。蘇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生馮溪孜認為,AI與記者并非代替關系,而是共存協作的關系。“沒有人能阻止AI時代的到來,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抱它。”在她看來,AI可以幫助記者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記者有更多時間精力開展深度報道。此外,記者要積極學習AI技術,提高向AI提問、篩選有價值信息等能力,讓AI更好地服務于新聞采寫工作。
“無論科學技術發展到什么程度,記者的主觀能動性永遠不會被取代。”從事新媒體制作與運營多年的媒體人劉先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AI解放了記者的生產力,但也放大了內容工業化生產的風險。當技術飛速發展時,記者更需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對真相的敬畏、對弱者的共情以及對時代的洞察。”(記者 傅亦靜)
責任編輯:趙睿
- 聯想moto AI手機接入 DeepSeek-R1 滿血版大模型2025-02-14
- 美顏相機BeautyCam登頂泰國、老撾、柬埔寨總榜2025-02-14
- 三星 Galaxy S25 系列手機 AI 功能劇透2025-01-16
- AI遠程檢測 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三甲級醫學檢驗服務2025-01-08
- 年底換機購機攻略 榮耀Magic7系列是不二之選2025-01-03
- AI首次自主發現人工生命:無需手工設計,AI通過描述發現人造生命2024-12-26
- AI引領未來: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2024-10-16
- AI助力服務消費場景“新”意足2024-09-11
- 三星Galaxy AI威脅!谷歌Pixel 9三大AI新功能絕殺2024-07-04
- 綠營鼓吹“ECFA無用論” 國臺辦反問:為何一再表示希望大陸不要廢止?2024-06-1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人類出逃計劃”福州首秀 帶來新穎表演方式2025-02-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