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廊橋文物》正式出版
《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在福州有類似橋
金庸的小說提到“福建山多,累死四川的馬”,可見閩道之難,更勝于蜀道。于是,古時跨越山間深壑的廊橋不僅成為重要的交通通道,更因其具有屋蓋的特點,吸引十里八鄉的民眾駐足歇息,成為各類人文信息匯聚的場所。
近日,由福州市文物局組織編寫的福州文物系列叢書《福州廊橋文物》出版發行,帶領讀者走進福州的廊橋世界,挖掘福州廊橋的基因寶庫。
專項調查的重要成果
中國是廊橋的發源地,有著2000多年的建造歷史。福州歷史底蘊深厚,山水地形復雜,建筑遺存豐富。《中國科學技術史·橋梁卷》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對福建的廊橋更是評價為“閩中橋梁甲天下”。
為全面了解福州地區現存廊橋的情況,福州市文物局于2022年11月啟動廊橋專項調查,對福州地區留存的各類附設廊屋的橋梁進行實地調研。整個調查及整理工作歷時兩年,調查人員實地測繪了福州27座廊橋文物建筑,包括編木拱橋10座、木梁廊橋13座、八字梁橋1座、伸臂木梁橋1座和石拱廊橋2座。
《福州廊橋文物》是福州地區廊橋專項調查的重要成果,也是福州第一部介紹廊橋文物的書籍。全書共53.7萬字,精選了福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27座廊橋,涵蓋目前福州地區廊橋的五大主要類型,即編木拱橋、木梁廊橋、八字梁橋、伸臂木梁橋、石拱廊橋。每一座廊橋設專篇展示,不僅記錄了廊橋歷史、建造特點、評級及修繕情況,還配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全方位展示每一座廊橋的獨特風采。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對福州廊橋的專項調查成果,本書對每一座廊橋都進行了專業圖譜的記錄和展示,即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屋架和拱架系統的仰視圖和俯視圖,便于專業讀者進一步了解,兼具科普性和專業性。
本書責任編輯黃秀敏說,無論你是歷史愛好者、建筑研究者,還是旅行探索者,這本書都將為你打開一扇了解福州廊橋文化的窗口,帶你品味這些古老橋梁的故事。
建筑遺珍講述福州故事
廊橋是古道或驛道上重要的交通節點,具有“河上架橋,橋上建廊,以廊護橋,橋廊一體”的古老而獨特的橋梁樣式。記者選取本書中的幾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讓讀者先睹為快。
編木拱橋因形似彩虹,又稱虹橋、虹梁式木構廊屋橋,又因橋上建有橋屋,俗稱“厝橋”。這種木拱結構的廊橋是中國古代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兼具極高的傳統美學價值,曾風行于北宋,被譽為“中國木構橋梁的活化石”。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那座橫跨汴水的虹橋就是編木拱橋的典型代表。
福建省文物局專家庫成員、本書編委阮章魁介紹,福州地區現存10處編木拱橋。其中,位于閩清的合龍橋總跨最長。該橋橋長39.72米,采用雙跨編木拱架工藝,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結構最為接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在本書的開篇頁,一座壯美的木拱廊橋橫跨在清澈的大目溪之上,這就是閩侯縣白沙鎮的遠濟橋。它因為兩位福州人聲名遠播。一位是造橋人清光緒進士陳景韶。他樂善好施,看到大目溪水流湍急,涉溪艱難,便號召鄉紳帶頭建橋。現存橋匾“遠濟橋”三個隸書大字就由他親自撰寫。
另外一位是修橋人鄭多金。他被譽為“廊橋孤匠”,是第二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07年,閩侯縣白沙鎮邀請當時已經79歲的鄭多金主持遠濟橋的修繕工程。
2013年,遠濟橋和龍津橋、坑坪橋作為閩侯木拱廊橋代表被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根據本書的“福州廊橋文物分布地形圖”,尋找這些福州廊橋的具體位置,探尋這些福州建筑遺珍。
福州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期待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呵護廊橋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讓每一座雖歷經風雨仍屹立不倒的福州廊橋,能繼續作為連接歷史和未來的橋梁,講述好屬于它們自己的故事,并代代相傳。(記者 管澍/文 通訊員 林振壽/攝)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大手牽小手健步走 晉安5條精品線路邀你踏青賞2025-03-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