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網4月7日訊(海峽網記者 李牧晨 肖舒)近日,本網報道了福州柯女士與同福醫口腔醫院的種植牙手術糾紛(相關鏈接:八旬老人在同福醫種牙 經歷六年噩夢)。柯女士及其家屬表示,她在同福醫接受種植牙服務后遭遇的一系列問題,包括術后牙冠反復脫落、種植體斷裂以及與機構溝通難等。
福州同福醫口腔門診回應稱,柯女士一方所述情況與實際情況存在出入。目前,雙方就治療細節、責任歸屬等問題陷入爭議。
4月1日下午,福州同福醫口腔門診的院長鄭曉玲就此事接受記者采訪。“她(柯女士)是2019年來同福醫就診,我們的系統都換了,原來的電腦也壞了。電腦都壞了,種植牙也是金屬做的,肯定也會壞,而且它用壞是有原因的。”鄭曉玲向記者出示了包括柯女士病例、就診記錄、X光片、種植治療手術協議等一系列相關材料。她認為,患者反映的內容與實際情況存在出入,而柯女士一方則另有說法。
1.患者年齡與治療背景
院方病例顯示,柯女士出生于1943年1月1日,2019年初診時為76周歲,并非其自述的“正好80歲”。同福醫強調,準確年齡對評估高齡患者風險至關重要,若存在虛報可能增加風險。同時,鄭曉玲否認拔除了柯女士“右側上頜剩余8顆牙”,稱其初診時該區域牙齒已在外院拔除缺失。院方提供的X光翻拍照(原系統及電腦已更換損壞,僅留存翻拍)及病歷顯示,當時建議拔除的是口內其他三個區域(左上3顆、左下2顆、右下3顆)共8顆“已脫離骨頭、基本喪失功能”的牙齒,最終柯女士選擇僅在上頜實施了5顆種植體加3顆搭橋牙冠的修復,總計修復8顆牙。
同福醫出示的柯女士初診X光片(同福醫方稱,早前系統已損壞,此為手機翻拍),片中可以看出柯女士當時右側上頜已經沒有牙齒。海峽網記者 肖舒 攝
同福醫病歷上,柯女士出生日期為1943-01-01。海峽網記者 李牧晨 攝
對年齡問題,柯女士的兒子林先生提出異議,他很清楚母親是1939年出生的,2019年正好是80歲。至于為何病歷記錄為1943年,而且還是1月1日,在他看來就是同福醫方面當時沒認真審核,像是系統上隨機選擇的時間。他表示,想不通母親要虛報年齡的理由,懷疑是同福醫方面記錄錯了患者生日。
柯女士身份證上,出生日期為1939年5月5日。林先生 供圖
2.“牙冠反復脫落”與質保期
對于柯女士反映的種牙后“牙冠反復脫落”問題,鄭曉玲稱,由于事情過去太久已無確切印象,她推測可能是指柯女士早期佩戴的臨時塑料牙冠或者使用臨時粘固劑的永久牙冠適應期,這些情況牙冠確有可能脫落。她指出,院方系統記錄顯示柯女士自2019年11月完成修復至2022年10月前未再就診,據此推斷期間牙冠使用穩定。
同福醫出示的柯女士就診記錄,顯示2019年11月19日至2022年10月27日期間,柯女士沒有再來同福醫就診。海峽網記者 肖舒 攝
“我們同福醫有為患者的種植治療提供質保期,其中韓國品牌的種植體是2年質保,歐美品牌的種植體是5年質保,在這期間種植牙壞的我們全免費,這是我們自己提供的售后承諾。目前國家對于種植牙的售后服務并沒有明文規定,就連公立醫院也沒有說種植牙壞了能免費保修,其他機構也有各自的售后政策。”鄭曉玲強調,柯女士2022年10月反饋牙冠脫落時,距離修復完成已近3年,超出了協議中約定的種植治療2年質保期。該質保承諾在協議中有明確說明,且柯女士本人已簽字確認。
同福醫出示的《種植治療手術協議》,其中有部分種植體失敗后的售后服務條款(紅框處)。海峽網記者 肖舒 攝
林先生則轉述了母親柯女士的經歷:“母親明確記得,第一次牙冠剛裝上半個月左右就脫落了,然后來到同福醫,由院長助理小盧帶到一位女醫生手術臺復套,花了兩個多小時才裝上。第二次牙冠脫落大約是間隔兩個月左右,也是小盧帶到一位女醫生那操作一個多小時沒套上,然后又請另一位男醫生進來又花了約一個多小時總算套上了。第三次脫落是過了一年多,這次脫落是分四顆一組,二顆門牙一組,找到同福醫時,盧助理離職,由一位陌生的林店長帶到女醫生前,但是這次怎樣都套不上了,隨后院長鄭曉玲來了接手處理。”
至于為何這些復診記錄在同福醫的系統中完全缺失,他也不理解,因為系統不掌握在患者手中,掌握在同福醫手中。
對于同福醫強調的2年質保協議,林先生提出幾點質疑:首先,80歲老人能否充分理解并記住協議細節?其次,為何簽署協議后,作為乙方的患者未能持有協議副本或照片?“我們家屬至今未見過這份協議,對所謂的質保期更是完全不知情。”他指出,即使協議有效且已過保,在他與同福醫長達一年的溝通中,對方也從未明確告知過服務終止。“若早說清楚,我們也可以早點另尋他處。但他們一方面說沒責任,一方面又出新方案,讓人如何理解?”
3.種植體斷裂告知與處理
2022年10月27日,柯女士再次來到同福醫復診時,表示醫生未明確告知種植體斷裂。對此,鄭曉玲稱,2022年10月復診拍片發現2顆種植體折裂后,已明確告知柯女士及其丈夫,并提供了重新種植或活動義齒修復兩個方案。最終依據柯女士意愿選擇了方案二。雖已過保,但考慮到患者年齡較大,出于照顧,院方還是免費為她重新制作了后牙3顆種植牙冠及前牙活動義齒。鄭曉玲認為柯女士前門牙兩顆種植體折斷的主要原因是其用牙不當。她猜測,是患者平時常用門牙咀嚼,加上使用兒童牙刷清潔不當導致骨吸收、種植體外露所致。
同福醫出示的柯女士2022年復診時所拍X光片。海峽網記者 肖舒 攝
同福醫重新修復了右側幾顆上頜牙,但上門牙的兩顆種植體已折斷。海峽網記者 肖舒 攝
林先生對此則稱,母親剛種牙完成沒多久就出現反復脫落的問題,加上2019年之后那段時間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老人沒有辦法往同福醫跑,出了問題也只能拖著,所以根本不是2022年10月27日復診時才出現問題。“我們尊重科學依據,也沒有說種牙就一定不會壞,但是這么短時間內頻繁的出問題,很難用一句‘用牙不當’來解釋。”
4.活動義齒導致其他上牙脫落
針對柯女士“活動義齒頻繁脫戴導致左側健康牙齒出現松動脫落”的說法,鄭曉玲稱當時已告知其左側部分牙齒本身已松動,佩戴活動義齒可能加速松動,曾建議種植修復,但患者堅持選擇活動義齒。
“選擇活動義齒是老人當時的無奈之選。”林先生表示,母親的最終選擇,是在經歷了種植體斷裂、對同福醫技術失去信任,且對方提出要拔除更多牙齒的背景下做出的。“前面種植體已出問題,怎會愿意繼續拔牙種牙?現在回頭說當時已告知活動義齒風險,建議種植,這是否合理?”他認為,不能將責任簡單歸咎于患者未聽從“專業意見”。
5.“超保”后溝通不暢
院方助理表示,同福醫方面一直提供術后服務,包括免費保養提醒、復查,甚至超保后免費修復。在患者家屬林先生介入后,也配合提供了病歷和新治療方案。建議去三甲醫院拔牙,是因為感到患者已不信任同福醫技術,且拔牙不在原治療范圍內。
2024年11月,院方對接人員郭副總經理與林先生溝通中止。對此,郭解釋稱是由于林先生沒有按照同福醫提供的新治療方案,自行帶柯女士前往三甲醫院拔牙并制作活動義齒,還提出要求同福醫承擔其母親在外院進行新種植牙費用的“不合理要求”,他認為事情已經無法進展下去,也早已超出了同福醫的售后范圍,便沒有再回復。
柯女士方面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林先生表示,他介入此事的核心目的是解決母親因牙齒問題導致的吃飯困難和身心健康受損。“我看到她面頰凹陷,臉色憔悴,精神狀態十分差,感覺很焦慮。”在與同福醫在長達數月的溝通中,對方始終未能安排專業醫生與其直接對接,而是由店長、助理、副總等行政管理人員出面,無法解答專業疑問。“一直到去年底,我與同福醫工作人員溝通都是非常客氣且有禮貌的。我多次要求見專業人員,見高層,希望盡快評估情況,拿出解決方案,但這個訴求一再被拖延。”他特別提到,鄭曉玲院長雖曾在協商時短暫露面,但僅簡單查看后便離開,“讓她來看一下,她就真的只是看了一下”,未能與患者方進行有效溝通,讓他感覺“態度非常冷漠”。
林先生強調,他一直以來的訴求都并非糾結于責任劃分,而是迫切希望同福醫能派出專業醫生,共同商討出能盡快解決母親用牙痛苦的實際方案。
“在同福牙治牙,不但沒有使我母親原本不怎么好的用牙環境得到改善,還進一步造成損害,這是一個根本的必須正視的事實問題,這個問題幾年來對我母親身心健康的影響和破壞是持續的,特別是長時間對其日常生活和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和痛苦,作為當事一方的同福醫機構和鄭曉玲女士應該非常清楚老人不斷找上門申訴、不斷請求修復治療的原因。他們本應持有基本的同理心和務實積極的合作態度,盡快安排與當事人面對面溝通交流協調,找出雙方都能理解和接受的辦法,使雙方用意和訴求都能合理達成,而不是一味推諉,矢口否認。”林先生告訴記者,在長達幾年的時間里,目前與同福醫的種植牙糾紛都未能解決,他不能也不想再把希望寄托在同福醫來解決種植牙上。對于他來說,盡快讓母親的牙齒得到修復,能夠進食,不影響生活是當務之急。“總不能同福醫不解決,就不再治療。”所以他才帶母親去公立醫院盡快做了治療,而且目前治療效果也得到母親認可。
專家建議:高齡種牙有幾點要注意
那么,老年人種植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記者為此采訪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副主任鄭醫生。鄭醫生提醒,高齡老人(通常指70歲以上)在考慮種植牙時需格外審慎,全面的術前評估、個性化的方案設計以及理性的預期至關重要,“能吃飯的假牙”才是最終目標,而非盲目追求“種植”。
01
術前風險評估注意事項
鄭醫生強調,為高齡老人制定治療方案,首要任務是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常規的心電圖和血常規檢查必不可少。對于患有常見基礎疾病的老人,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松等,都有具體的術前要求。
此外還需要注意局部口腔條件, 考慮到老年人身體承受能力和恢復速度,治療原則是“簡單微創、無痛、防腫”。鄭醫生指出,“我們會盡量少做或者不做復雜的植骨手術,少用骨粉”,因為這類手術創傷較大,術后腫脹等反應可能更明顯。對于手術范圍較大的情況,甚至會采取分次種植的策略,“比如先種幾顆簡單的,觀察術后反應,如果患者能承受,再進行下一步。”
02
種植體選擇與質保承諾
在種植體選擇上,鄭醫生提到,國家集采政策(2023年2月起落實)已使種植體價格大幅下降。由于價格差異縮小,他建議,“尤其對于骨質疏松的患者,應盡量選擇成骨效果好、質量稍微好一些的種植體”,畢竟這是植入骨內的材料,關乎長期效果和穩定性。同時,他也解釋了部分種植體“質保承諾”的變化。集采前,由于價格較高,部分廠家會提供質保承諾。但集采后,價格大幅壓縮,商家利潤空間變小,目前的集采政策僅覆蓋了種植完成后的首次復查費用,后續的定期維護保養通常需要患者自費。對于處在政策過渡期的患者,相關的維護責任和費用需要與醫療機構具體協商。
03
術后維護與失敗風險
種植牙并非一勞永逸,術后維護至關重要。“頭五年是種植牙比較容易出問題的時期。”鄭醫生介紹,失敗原因可分為機械性并發癥:如種植體斷裂、螺絲松動或斷裂,可能與骨量不足、植體選擇不當、受力設計不合理有關,以及生物學并發癥:如種植體周圍炎、骨吸收等。
“患者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刷牙和定期復查。”他強調,患者應遵醫囑,在術后3個月、半年進行復查,之后保持每年至少一次的檢查頻率。“就像汽車需要保養一樣,及時的維護能有效預防和處理潛在問題。而對醫生而言,術前設計是最重要的,豐富的經驗能夠幫助預判風險,制定更穩妥的方案,從源頭上降低失敗概率。”
04
恢復功能優先,而非“為種而種”
鄭醫生反復強調一個核心觀點:“患者最終需要的是能吃飯的假牙,不一定是種植牙。我們不能為了種植而種植。”他指出,口腔修復的手段多樣,包括活動義齒、固定橋等。在某些情況下,如患者骨量嚴重不足、身體條件不允許或對大手術有顧慮時,選擇創傷更小的活動義齒(包括種植覆蓋義齒)或許是更明智、更人性的方案。“如何用最小的創傷為患者恢復咀嚼功能,非??简炨t生的專業能力和同理心。”
截至發稿前,同福醫仍未與患者方達成一致意見。患者家屬林先生表示,若同福醫始終拒絕協商,他將繼續維權。
責任編輯:趙睿
- 八旬老人在同福醫種牙 經歷六年噩夢2025-03-27
- 3.2萬種植牙遭遇波折:咬個黃瓜片牙冠碎,女子維權求退款2024-10-22
- 種植牙“貨不對板” 醫療公司三倍賠償2023-11-26
- 種植牙集采新政落地半個月 記者實地探訪口腔醫療機構2023-05-17
- 種植牙集采落地追蹤:降價后的種牙體驗如何?2023-05-16
- 泉州單顆常規種植牙總費用下降約50%2023-05-09
- 告別“萬元時代” 多地調低種植牙醫療服務費用2023-02-27
- 何時能用上降價后的種植牙? 預計5月前可享受萬元以下種植牙2023-01-13
- 種植牙萬元時代即將結束 有望降低約50%2023-01-12
- 醫保局出新方案 咱們離“種牙自由”還有多遠?2022-08-22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高新區:從沙洲地里“長出”一座科技新城2025-04-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