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成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這里誕生
開欄的話 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近年來,龍巖積極打造以古田會議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品牌,成效顯著,擴大了我省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近日,海都記者趕赴閩西,感受這片紅色熱土的魅力。
海峽網6月6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李拯)走出“古田會址”高鐵站,驅車10分鐘左右,就能到達龍巖上杭小鎮古田的核心區。前日,記者探訪古田,小鎮隨處可見的紅色元素,傾訴著古田獨一無二的紅色記憶。
就在十來年前,古田會議舊址群,還“隱沒”在農田、民居內,景區建設落后,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如今,經過多年建設,古田會議舊址群每年吸引近300萬游客,已是5A級知名景區,更成為我省紅色文化的一面“金字招牌”。
“紅軍飯”成游客必點“套餐”
201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古田組織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期間,和11位部隊基層干部和英模代表共進午餐,紅米飯,南瓜湯,大家吃起了“紅軍飯”。
“紅軍飯”,也成了游客必點的“套餐”。梅花山自然保護區南麓的古田旅游區,周邊的大小飯店,打著各不相同的招牌,但主打的菜色卻幾乎一樣——紅米飯、南瓜湯。
此外,“古田會議舊址—毛主席紀念園—古田會議紀念館”游覽路線也大熱。古田會議紀念館工作人員張愛華介紹,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掀起了古田紅色旅游新高潮,一直延續至今。
在長汀黨政機關工作的李先生,10年前曾到過古田。“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在李先生的記憶中,當年的會址,位于一片農田中,想要進去,還得走過一段村道泥路。
但如今,記者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茂盛的風水林、氣派的大廣場、古樸的石板路,滿載游客的游覽車往來穿梭。若是時節正好,成片的油菜花、荷花盛開,掩映著磚木結構、飛檐翹角的會址,“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幾個大字愈發熠熠生輝。
漢白玉主席像,曾遺落民居40年
變化的背后,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位于會址后山右側的毛主席紀念園,2009年建成,但其中的漢白玉主席像,卻曾被遺落在民居里整整40年。
張愛華告訴記者,主席像始雕于1969年,由于歷史原因,僅雕至粗坯就停工。直到古田會議80周年之際,當地千方百計找到雕像作者,請他指導完成雕刻。張愛華告訴記者,福州五一廣場上的主席像,和它算得上“孿生兄弟”,“此外,還有武平縣的主席像,都出于同一批能工巧匠之手。”
古田會議紀念館館長曾漢輝說:“古田會議精神,是人類文明的成果,各行各業都能借鑒。”
曾漢輝介紹,去年5月份,阿里巴巴集團的掌門人馬云,就把集團史上第二次CEO管理層改革會議的地點設在了古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舊址在古田
盡管成績斐然,但曾漢輝認為,古田乃至整個閩西,紅色文化建設還有著巨大的潛力。
談及此處,曾漢輝給記者出了道考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在哪里寫的?聽到“井岡山”的回答后,曾漢輝笑著說道:“我估計全國有90%的人,都是和你一樣的答案。”其實,這封萬言長信的寫作舊址,是距古田會議會址不到一公里的“協成店”——一座占地面積僅180平方米的二層小樓。
然而,如今的協成店,在賴坊村新舊不一、風格各異的民居包圍之中,顯得雜亂。“協成店的宣傳和建設,將是我們未來的重點工作。”曾漢輝說,此外,還有紀念館老館的擴改建、紅四軍紀念園等項目,都將進一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豐富紅色旅游內容,也亟需更大力度的支持。
責任編輯:趙睿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