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要“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對商業銀行來說,就是要不斷深化對經濟金融辯證關系的認識,進一步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處理四個關系,服務實體經濟
處理好“大”與“小”、“新”與“舊”、“促發展”與“防風險”、企業黨建與業務發展的關系
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我們認為重點是要處理和把握好四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大”與“小”的關系。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要有活力,要有競爭力,不僅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也需要“鋪天蓋地”的小微企業。商業銀行在積極支持大項目、大企業的同時,更要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把履行社會責任與商業化經營統一起來。
二是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沒有不好的行業,只有不好的企業。在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同時,商業銀行也要加強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支持,特別是對制造業的支持。做到有取有舍、有保有壓、有進有退,促進商業銀行信貸結構優化調整。
三是處理好“促發展”與“防風險”的關系。一方面,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商業銀行應該積極擔負起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責任。另一方面,在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商業銀行風險防控壓力較大,既要防范“黑天鵝”,又要防范“灰犀牛”。因此,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需要在促發展和防風險之間做好平衡。
四是處理好企業黨建與業務發展的關系。銀行業是黨執政興國的金融重器,在實體經濟爬坡過坎的關鍵期,只有深入推進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在思想上保持先進、政治上保持清醒、行動上保持定力,確保銀行業改革發展不偏離服務實體經濟的大方向。
做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者
創新金融資源供給方式、專注“三農”和小微企業、推動金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以下簡稱郵儲銀行)秉持服務國家戰略、勇于擔當的大局意識,基于自身的資源稟賦特點和優勢,堅持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改革、積極創新、回歸本源、專注主業,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創新金融資源供給方式,支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一方面,順應經濟轉型升級需求,郵儲銀行主動將信貸資源投放與國家重點支持領域緊密銜接。按照“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原則,嚴格控制“兩高一剩”、僵尸企業和過剩產能的信貸投放。但對于生產技術先進、市場競爭力較強、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困難的煤炭、鋼鐵支柱型企業,繼續給予支持,幫助其渡過難關。另一方面,順應“社會融資股權化,債務融資資本化”發展趨勢,郵儲銀行積極探索構建新型銀企關系,創新運用“信貸+非信貸”“股權+債權”“商行+投行”等方式,整合各類資源,服務企業多元化金融需求,幫助企業降杠桿。郵儲銀行積極發揮資金優勢,重點支持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相關貸款余額已達6400億元。同時,郵儲銀行還通過市場化方式,積極認購國家專項建設債券7780億元,用于擴大有效投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專注“三農”和小微企業,服務“降成本”“補短板”。一方面以創新體制機制為保障,持續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按照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郵儲銀行于2016年9月8日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圍繞“專業產品、專業服務、專業團隊”的建設目標,建立了“七個獨立+兩個傾斜”的運行機制。截至今年6月末,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達1006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76億元,增幅達20%。其中,個人經營性貸款余額4519億元,在15家全國性銀行中排名居于首位。另一方面,以優化服務模式為引領,重點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針對小微企業金融需求“短、小、頻、急”的特點,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客戶,提供循環貸、年審貸、無還本續貸等產品,緩解企業“倒貸”壓力,最大限度地幫助小微企業節省利息開支、降低轉貸成本。同時,推進“融智+融資”綜合服務。郵儲銀行與團中央等機構合作,連續8年舉辦創富大賽,支持幾十萬年輕人創業,帶動就業近百萬人,為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創業青年和小微企業搭建了集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商業模式交流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截至今年6月末,郵儲銀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6885億元,本年累計發放3690億元,貸款客戶達到160萬戶,較上年同期增加20萬戶。
三是推動金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郵儲銀行充分發揮網絡、資金和專業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以特色產業為依托、以產品創新為基礎、以風險分擔為保障的金融扶貧新模式。按照“一行一策”的思路,在全國建立100家金融扶貧示范支行,因地制宜開展金融扶貧工作。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創新推出了金額5萬元以內、期限3年以內、免抵押免擔保的扶貧小額信貸專屬產品“惠農易貸”,加大扶貧小額貸款精準投放力度。通過構建“銀行+政府+農戶”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創新多方風險分擔模式,探索建立金融扶貧商業可持續發展機制,有效解決了貧困戶抵押擔保難題。
成立10年來,郵儲銀行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實現了自身的進步和跨越。截至今年3月末,郵儲銀行資產規模達8.5萬億元,位居中國商業銀行第六位;貸款總額突破3萬億元,增速連續8年居大型銀行首位;利潤增長率、資本回報率等關鍵指標均處于國內同業優秀水平。與此同時,郵儲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85%,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僅為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撥備覆蓋率達280%,超出行業平均水平100個百分點。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內生動力
堅持持續深化改革、戰略定位不動搖、加強風險管控、加強科技支撐
郵儲銀行之所以能夠實現服務實體經濟與推動銀行轉型發展同步共進,主要得益于“四個堅持”。
一是堅持持續深化改革。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郵儲銀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順利完成了國務院確立的“股改—引戰—上市”改革路線圖,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儲匯機構到現代商業銀行的歷史性轉變。通過扎實推進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為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提供了體制機制保障。
二是堅持戰略定位不動搖。中國不缺銀行,尤其不缺大銀行,但是缺有特色的銀行。商業銀行要深度參與服務實體經濟,必須結合自身特點,認清自己的優劣勢。郵儲銀行擁有近4萬個網點,其中71%的網點下沉在縣域及農村地區,在成立之初,郵儲銀行就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特點,確立了“服務社區、服務中小企業、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致力于打造一家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
三是堅持加強風險管控。商業銀行在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的時候,面對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怎樣有效防控風險。早在成立之初,郵儲銀行就立足國情行情,明確并堅持審慎穩健的風險政策。這一風險政策與郵儲銀行“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定位高度契合,更順應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得益于風險防控工作的扎實開展,郵儲銀行在有效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始終保持了良好的資產質量。
四是堅持加強科技支撐。建行伊始,郵儲銀行就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工作,確立了“科技引領”的信息化戰略,全面踐行國家信息安全戰略和金融安全戰略,堅定不移地走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信息化銀行建設之路。同時,郵儲銀行高度關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積極推動金融與生活場景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提高數據挖掘分析和響應能力,實現精準營銷、精細管理、專業運營和有效風控,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
(作者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
責任編輯:楊林宇
- 郵儲銀行全力服務實體經濟 2017年三季度業績優異2017-10-31
- 郵儲銀行把黨的領導內嵌到企業經營全過程 強基固本增活力帶動發展上臺階2017-10-25
- 郵儲銀行:積極踐行普惠金融全力服務實體經濟2017-10-25
- 郵儲銀行這五年: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之路2017-10-18
- 郵儲銀行五年創新發展 發揮差異化優勢 建設有特色銀行2017-10-18
- 郵儲上杭支行加大“安全支付”宣傳力度2017-06-05
- 郵儲長汀支行為首個“信用村”授牌2017-06-05
- 郵儲長汀支行開展“讀書季”活動2017-06-05
- 郵儲武平支行舉辦打擊非法集資圖片展2017-06-05
- 郵儲武平支行加快推進“信用村”建設2017-06-05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要求創新思考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實施意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