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溪村茶農在曬茶青。
春夏之交,駕車行至漳平市南洋鎮梧溪村,只見家家戶戶門前鋪著一張張“綠地毯”——當地茶農晾曬的春茶,構成一道亮麗風景線。
南洋鎮是漳平水仙茶核心產區,去年,水仙茶種植超4萬畝,年產干茶4032噸,實現茶產業產值5.1億元。南洋鎮水仙茶產量又以梧溪村為最,全村共種植水仙茶近萬畝,可謂戶戶有茶園,家家會制茶。
雖然當地水仙茶種植歷史悠久、規模可觀,但零散粗放的種植模式、散漫的管理、無序的競爭,一度讓水仙茶價格低迷,許多茶農無利可圖,紛紛縮減種植面積。低谷時全鎮種植面積僅5000多畝,年產干茶僅20萬公斤,年產值僅80萬元。
今年59歲的龍巖市級水仙茶非遺技藝傳承人李發金,在梧溪村種茶已有30多年,見證了水仙茶產業的發展歷程。“2006年左右,當地引進生態種茶理念,水仙茶產業才逐漸有了起色。”李發金說,當地采用裝殺蟲燈、以螨治螨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法,并施用有機肥,讓水仙茶葉基本消除農藥殘留,品質大大提高。
隨著種茶技術改變的,還有茶農們對茶葉質量的認知。“原來單純追求產量,一年做四季茶,現在只做兩季,求量更求質。”李發金說。
30多年里,李發金直接或間接帶動上千戶本村及周邊水仙茶種植農戶走上致富道路。在梧溪村,“茶二代”正接過父輩的接力棒,用更新潮的觀念推動這個傳統產業發展。
“80后”黃超畢業后,曾在外打拼多年。2008年,他看中水仙茶產業的發展潛力,回鄉種茶制茶。
與父親相比,黃超更注重品牌建設和目標客戶的選擇,“回來第一年,我就參加茶王賽,還拿到了名茶獎”。隨著參賽越來越多,黃超的茶品牌名氣也越來越大。他還針對年輕人的口味,不斷探索實驗,做出香氣更足、口感更甘甜的水仙茶。
現在,黃超的茶場每年可產出1500公斤水仙茶,但仍然供不應求,價格還逐年上升。被問及是否有擴大規模的計劃時,他搖了搖頭,“我現在首要保證的是茶的質量”。
與此同時,當地正在大力建設高效安全的標準化生態茶園,興辦規模化初精制加工廠,研制開發新系列產品,進一步引導茶農發展無公害生產。
一棵水仙茶,帶動了梧溪村的高質量發展,從產業發展、生態治理、文化傳承等方面全方位推動鄉村振興。
當前,梧溪村正在積極推動漳平水仙茶傳統制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養一批傳承人,聘請非遺傳承人定期舉辦非遺技藝講座,對漳平水仙茶制作各環節進行剖析講解,講好水仙茶故事,讓游客深切感受到水仙茶的文化之美。
多措并舉,水仙茶品牌影響力不斷壯大。去年,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項目之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烏龍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有省級非遺傳承人1名、龍巖市級非遺傳承人16人、漳平市級非遺傳承人21人。(本報記者 戴敏 通訊員 陳俊毅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漳平發現民國時期茶業工會相關史料2023-05-04
- 泉州茶葉每分鐘寄出包裹122.5件2023-04-19
- 中消協建議茶葉適度包裝 不打“擦邊球”2023-04-03
- “茶葉2兩、包裝2斤”……過度包裝何時休!2023-03-30
- 小小一片茶 濃濃兩岸情(兩岸脈動)2023-03-27
- 把茶葉變成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葉”2023-03-08
- 把西湖龍井致富經驗帶向更多地方2023-03-08
- 打好生態有機牌 走好茶旅融合路2023-03-08
- 武夷山舉辦“喊山祭茶”活動 祈愿茶事順利茶葉豐收2023-03-07
- “非著名茶葉”逆襲記 促進農業經營增效2023-02-24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中央蘇區金融街:十二萬游客背后的流量密2023-05-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