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龍巖市永定區紅色教育基地參觀。
東南網6月14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林清智 嚴順龍 通訊員 熊川 文/圖)忙完飯店的最后一桌菜后,和家人共用晚餐,是永定金砂人張洪煌一天中幸福感最強的時刻。三代人圍桌而坐,桌邊的墻上貼滿了孫子孫女的獎狀,孫兒繞膝,張洪煌笑容滿面。
室外,紅軍街燈火通明,以紅軍街為主干道的金砂紅色小鎮干凈整潔,紅旗、紅燈籠、紅五角星、紅色標語等紅色元素隨處可見。
如果一個地方有底色的話,那么,金砂的底色一定是紅色。
村上建“小鎮”
龍巖市永定區金砂鎮,是張洪煌生活了數十年的地方。在他眼里,2019年是家鄉發展的轉折之年:這一年,金砂紅色小鎮項目啟動。
對于“90后”公務員胡立峰而言,2019年也有特殊的意義——當年年底,他以龍巖市委引進生的身份來到金砂鎮,擔任黨委副書記。
初到金砂,這里的紅色資源給胡立峰留下深刻印象:革命舊址多達21處,是福建首任省委書記、革命先輩張鼎丞的家鄉,鎮里的金谷寺是“永定暴動”遺址、福建省第一支紅軍部隊成立和溪南區蘇維埃政府舊址,被譽為“土地革命搖籃”。
胡立峰到金砂時,恰逢紅色小鎮項目動工不久。此后的4年多時間里,他經歷并見證了金砂的蛻變。
蛻變,往往意味著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也難免有“成長的煩惱”。
紅色小鎮主要建設內容為紅軍街改造提升、紅色教育基地、十大少年英雄長廊、張錦輝紀念園及游客服務中心。項目涉及一兩百戶人家,想要順利推進困難不少。
“就拿紅軍街兩邊房屋平改坡工作來說,許多村民此前搭有鋼篷、裝了防盜網,都要拆掉而且沒補償;沿街的房子大小、高矮不一,屋頂的造型也不一樣,想要在改造后保持風格一致,需要協調鄰里關系;村民原本在樓頂可以曬稻谷、被子,平改坡后就沒有辦法晾曬了。另外,新建紅色教育場館,需要征山征地征房子,一開始老百姓不支持,這可咋辦?”
對于紅色小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西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傳甲深有體會,包括他在內的鎮村干部全員上陣,因戶施策,挨家挨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我們苦口婆心勸說大家要有大局觀念,跟他們講現在舉全區之力建設紅色小鎮,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這個項目就是空中樓閣,以后很難再把家鄉建設好,子女也不會返鄉創業。”張傳甲等人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又積極為村民解決實際困難——比如針對平改坡后的晾曬問題,專門在紅色小鎮中指定場所供村民使用。
經過諸多此類的換位思考、談心交心后,村民漸漸配合支持。最終,難題一個個破解,紅色小鎮基本建成。
“面貌改善是最直觀的感受,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也上了一個臺階。”對比剛到金砂時看到的村鎮景象,胡立峰不無感慨,通過紅色小鎮項目,金砂鎮的紅色教育景點被串珠成鏈,增強了內在聯系和系統性,為發展紅色旅游奠定了基礎。
返鄉與留守
置身金砂紅色小鎮,漫步紅軍街,隨處可見的紅色元素,嘹亮的紅色歌曲,讓人仿若穿越到風雨如磐的革命年代。
紅軍街邊一段寬1米多、高不到3米的破敗土墻,正是張鼎丞故居。
講解員張燕娓娓道來:“張鼎丞是金砂鎮西田村人,1928年6月底7月初,他策劃和領導了永定農民武裝暴動。暴動后,他家的房子被國民黨軍隊燒毀,只剩下大家眼前這段殘墻,歷經滄桑,仍巍然屹立。”講解中,張燕多次引用張鼎丞生前的一句話:“共產黨干革命的初心,就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穿行于紅色小鎮,目之所及是寬敞的路面和整齊劃一的青磚白墻。
張燕心生感慨:當年革命先輩“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愿望已經變成現實。先輩們用血汗換來了紅色江山,他們的革命故事流傳至今,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不僅為這片紅土地帶來了商機,也為年輕一代的回歸提供了機遇。
張燕是返鄉者之一。她曾在廈門工作多年,2018年,留守老家的女兒即將上小學,自己的第二個孩子也快出生,她便辭去工作。返鄉后,張燕一度沒有穩定的工作,是紅色小鎮給了她機會。去年夏天,她通過應聘入職永定區紅色旅游資源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定紅旅公司”),當起解說員,講述家鄉的紅色故事。今年5月,同是金砂人的丈夫也從深圳返鄉,一家人終于在人生開始的地方團圓。
有人離開又回來,有人則一直都在。
今年54歲的張洪煌屬于后者。得益于紅色小鎮的建設,他們一家在生于斯長于斯的紅土地上安居樂業。
張洪煌在紅軍街邊開了飯店,大兒子幫他經營。小兒子則在紅軍街開了家氣拱門店,一大家子同吃同住,其樂融融。
不論返鄉還是留守,村民都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依托金砂紅色小鎮,西田村實現了紅色文化反哺當地百姓,目前返鄉青年開辦的民宿、農家樂、便利店、文創等商店達到48家。”張傳甲說,通過與永定紅旅公司結對共建,西田村大力發展紅色研學、鄉村旅游等項目,不僅讓村民增收,也促進村集體收入大幅提高——6年前不到10萬元,2023年已突破50萬元。
紅與綠交融
初夏時節,金谷寺前,稻香彌漫,蛙聲一片。
稻田如今的“主人”,是福建赤竹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安娣。2021年初,她到金砂鎮承包土地,種植富硒大米,目前種植面積有200畝,農忙時雇了100多名村民。
陳安娣種植的大米,一部分供自營的飯店使用,一部分在門店銷售。事實上,除去土地承包費和工人費用,單純賣大米并不賺錢。
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堅持種田?
“我看好金砂的紅色旅游,可以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陳安娣說,租賃的土地每年種兩季稻,水稻收割后冬天就種上紫云英、油菜花,稻田變花海又是一道景觀;公司承辦永定區農民豐收節,特別是2023年永定區“金谷飄香”農民豐收節,引入農民職業技能競賽、農民運動會,兼具文化氣息、鄉土味道,線上線下共吸引超200萬人關注,為當地增添了人氣。
把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與現代農業相結合,是金砂紅色小鎮建設的題中之義。
為此,西田村與永定紅旅公司一道,以中央紅色交通線研學為切入點,共同實施紅色旅游觀光小火車等項目,打造“中央紅色交通線文化傳承中心”,用“紅色引領綠色”,讓自然風光與紅色旅游資源緊密融合。同時,村里與企業共同推出紅色農耕文化體驗園,打造金砂“水果玉米”“金谷飄香稻米”“小米蕉”等特色產業。
坐著小火車,慢慢悠悠穿行于紅色旅游景區,看美麗鄉村畫卷,靜享美好時光……這樣的“套餐”成了眾多游客的選擇。2023年以來,金砂紅色小鎮接待研學、旅游人數超13萬人次,單日游客峰值最高時突破2萬人次。
不過,紅與綠相融合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比如住宿、停車等旅游配套服務還需完善,怎樣增加并穩定人流量也是需要破解的難題。
如今已擔任鎮長的胡立峰坦言,盡管這些年金砂鎮搶抓“國家支持革命老區建設、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和城區拓展”三大機遇,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振興邁出一大步,但在打造更多精品線路和項目、打響紅色旅游品牌、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附加值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飲水思源,勿忘老區。我們將創新思路、因地制宜,繼續圍繞產業融合、紅色研學做文章,做足人氣、做強品牌,不斷豐富紅色小鎮的發展業態。”胡立峰說。
不斷拓展紅色道路,持續擦亮底色,金砂的紅色故事仍在書寫、講述著。
責任編輯:趙睿
- 龍巖:一趟不用跑 原產地證書送上門2024-06-07
- 龍巖:啟動愛心送考大型公益活動2024-06-06
- 龍巖永定醫養結合項目獲5000萬元中央資金支持2024-06-06
- 閩粵交界看下洋2024-06-03
- “客家祖地”龍巖創建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示范區2024-05-30
- 揭秘植物學家、動手搭建斗拱,“流動科學課”福建站六一前夕收官2024-05-30
- 龍巖快速響應 保障暢通2024-05-24
- 福建龍巖臺協會會長張貽秋:為臺灣青年來大陸搭建更多平臺2024-05-21
- 龍巖發文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2024-05-21
- 福建龍巖“以舊換新”實施辦法發布!購房有補貼!2024-05-11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連城:非遺活態傳承,讓文旅“出圈”更“出彩2024-06-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