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老年大學的學員在表演。
東南網7月12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徐士媛 通訊員 溫連光 黃旭 文/圖)學員或提著畫具,或背著吉他,或穿著舞蹈服,一路說說笑笑交流著彼此的學習情況,個個神采奕奕,精氣神絲毫不遜于年輕人。
伴隨著老年群體養老觀念變遷和生活方式轉變,老年人發展出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為積極順應時代變化,龍巖市老年大學在課程設置方面主動應變求變,開設非遺文化傳承課程、智能手機應用系列課程等多門新課程,為銀發族緊跟時代潮流提供了觸手可及的學習平臺。
點開龍巖老年大學手工泥塑課的課程群,學員正圍繞各具特色的手工泥塑作品展開討論,有人捏了玫瑰花,有人捏了小動物,還有人捏了更復雜的小人偶。課程老師張小運說,學員常將自己的作品發到群中供大家點評鑒賞。
近年來,非遺文化成為年輕群體中一種新的時尚文化標識,非遺文化體驗在研學游、親子游中掀起熱潮。今年3月,龍巖市老年大學因時順勢,新增設了一門非遺文化課程——手工泥塑課,老人們也趕上了“非遺熱”。
從了解手工泥塑歷史到學會使用材料,從學習色彩搭配到處理紋理比例,從塑造簡單零件到捏出復雜成品,為滿足老年學員的期待,張小運由淺入深地將一學期16節的課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考慮到教學質量,課程采取小班化教學,一學期僅招收10多名學生。每節課,張小運都會在完成基礎演示后鼓勵學員大膽創作實踐,并一對一手把手教學,根據學員們的掌握情況因材施教。“教老年朋友更要專業細致,要確保每個人都有進步,都能學到知識。”張小運說。
移動信息社會,智能手機成為人類觀察和連接社會的重要工具。在年輕群體感嘆生活因科技發展而便捷的同時,代際間的數字鴻溝卻在不斷擴大,老年人成了“數字紅利”的“局外人”。為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龍巖老年大學專門開設了智能手機應用課程,并逐漸形成一套體系化的課程模式。
林雪華是智能手機應用課程的老學員了,去年林雪華就報名了攝影攝像課,今年她又參加了視頻剪輯課。林雪華自豪地展示著自己的學習成果,前兩天她剛參加了一場婚禮,拍了不少素材并剪輯成視頻,獲得了多位親朋好友的點贊。林雪華笑道:“看到點贊很開心,制作視頻也更有動力。”
敏銳感知老年人需求變化后,龍巖市老年大學的智能手機課程不斷調整升級,由最初的基礎應用課逐步發展為一套前后銜接的系列課程,目前學校共開設了4門智能手機應用課,分別是智能手機基礎應用、手機攝像及視頻編輯、手機攝影及后期處理、智能手機抖音運用,其中智能手機抖音運用為今年新開課程。課程老師曾嘉瑛說:“近兩年抖音在老年人中非常流行,幾乎每個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都會下載抖音。”但抖音功能繁多,且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少“陷阱”,老年人需要正確指導。
幫助老人玩轉智能手機的同時,曾嘉瑛還將電信反詐宣傳融入課程中,多方面提升老年人的媒介素養。
實用性的課程為老年學員融入現代社會搭建通道,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老年大學通過“黨建+”的方式為老年群體跟上時代的步伐提供先進思想的指導。
線上,龍巖老年大學開設“紅土微課”專欄,整合紅色資源,建設學習平臺,并從學員中選拔網絡宣傳員對退休干部的典型事跡進行宣傳報道,已推送各類圖文3000余篇。線下,開設十分鐘“微課堂”,利用課前開展各類思政學習活動,且常組織學員前往古田會議會址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學習。
責任編輯:趙睿
- 龍巖永定:為環衛工人提供“清涼港灣”2024-07-12
- 龍巖:良策守“糧袋”2024-07-12
- 龍巖首份中塞自貿協定原產地證書簽發2024-07-11
- 龍巖率先上線工傷網辦服務超市2024-07-10
- 龍巖新羅:工業園區有了“安全管家”2024-07-10
- 龍巖:確保明年春節前重建戶搬入新居2024-06-25
- 龍巖:壯大社區治理“朋友圈”2024-06-24
- 新華全媒+丨福建龍巖全力開展災區救援2024-06-24
- 趙龍到龍巖指導防汛救災工作2024-06-20
- 龍巖上杭:坍塌的“客家第一宗祠”資料全、可修復2024-06-19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快速響應 保障暢通2024-07-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