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5月17日訊 “挺倒霉的,騎得好好的,卻摔成這樣。”昨天,林女士躺在家里休養,頭上還包著紗布,縫了3針,醫生說要在家休養一個星期。13日傍晚,她騎電動車從泉州市區一側的江濱北路通過匝道上了刺桐大橋主橋,突然車輪打滑抱死,激烈晃動后,她整個人都往前飛了出去,摔得頭破血流。
海都記者直擊摩托車在伸縮縫處摔倒,司機腿受傷
這一摔,也摔出了個驚天“秘密”:五六厘米寬的伸縮縫,最寬處甚至達七八厘米,頻頻放倒電動車,尤其是輪子較窄的輕型電動車。正骨醫院急診科的接診數據顯示,今年5個月來,已在這一地點處接騎車摔倒事故傷者15趟,有老奶奶載外孫摔傷的,有丈夫載著妻子摔得鼻青臉腫的,但大部分都是皮外傷;而去年一年,同一地點也發生了19起類似事故。
過一條伸縮縫 摔得頭破血流
今年28歲的林女士在泉州市區上班,家住晉江池店,騎電動車上班,每天都要來回刺桐大橋4次。13日晚6點多,當她騎行經過一條伸縮縫時,車輪突然抱死,由于慣性,她整個人往前飛了出去,重重地摔在地上。感覺頭上熱熱的,一摸,全是血,胳膊和膝蓋都傳來一陣劇痛。熱心路人趕忙扶起她,還幫忙打120。
“萬幸的是,后面沒有大車跟上來,沒有二次事故。”林女士說,當時她戴了安全帽,還是摔破了頭,帽子也摔裂了。這時,她才注意到,卡住車輪的是一條寬五六厘米的伸縮縫,兩側是鋼板,縫隙有寬有窄。
海都記者現場直擊 騎車男子摔倒
昨天上午9點多,海都記者從泉州市區一側上刺桐大橋,在主橋與匝道交界處,有一條長約80米的伸縮縫,伸縮縫與刺桐大橋車流同向,兩側都加裝了鋼板,有的破損處縫隙寬達七八厘米,基本也有五六厘米寬。
海都記者現場采訪時,一輛摩托車正好經過伸縮縫,輪子一滑,騎車男子摔在地上,膝蓋處破了皮。司機爬起來后,一瘸一拐重新跨上摩托車揚長而去。
海都記者發現,輕型電動車車輪一般寬度只有四五厘米,接觸地面的寬度甚至只有兩三厘米,因此很容易就被伸縮縫卡住。
5個月同一地點 救護車接15趟傷者
“怎么又是這個地方?你是這個月第三個在這摔傷的了。”林女士回憶,120救護車趕到現場時,救護人員的話讓她很納悶。
“這個地點太熟悉了,有段時間救護車頻繁往那里跑。”正骨醫院急診科護士長劉淑瓊,對這個地點很有印象,今年4月9日,35歲騎電動車的陳女士,就在同一地點摔得腦部外傷,結果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她沒戴安全帽”。
根據出診記錄,劉淑瓊發現,今年5個月以來,救護車到該地點接騎車摔傷者15趟,有老奶奶載外孫摔傷的,有丈夫載著妻子摔得鼻青臉腫的,但大部分都是皮外傷。再往前查,2016年去了19趟。“這些傷者,基本上都是騎電動車或摩托車而摔傷的,大多數出現在雨天路滑時”。
伸縮縫存隱患 將加裝鋼板縮小縫隙
海都記者了解到,刺桐大橋泉州市區段的管養單位是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處。昨天上午,該處橋梁所所長洪桂忠介紹,接到情況反映后,已派技術人員前往現場查勘,事發路段是刺桐大橋北立交橋匝道,刺桐大橋主橋是1996年建成通車的,北立交橋匝道2008年才建成,并拼接到主橋上,因此伸縮縫就成了順橋向,與行車方向平行,對于騎行者容易出現滑倒情況。
洪桂忠表態,這幾天將盡快申請并采取應急整改措施,考慮加裝鋼板,把縫隙縮小至1厘米寬,把鋼板表面打磨成紋狀,增加摩擦力。同時也要提醒市民,北立交橋匝道沒有配套設置非機動車道,因此行人、自行車和電動車等都不允許上匝道橋。(海都記者 陳建輝 尤燕姿 黃謹 文/圖)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泉州刺桐大橋匝道伸縮縫屢發絆人事故 部門連夜補縫2017-05-23
- 泉州一男子疑跳下刺桐大橋 留下一對子女2017-03-17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公交新增100輛“小白”電瓶車 預計下月投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