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雖然已經過去,但節(jié)日所帶來的歡樂依然是孩子們這些天津津樂道的話題。而對于家長們來說,為了讓孩子過得快樂,免不了要“掏腰包”給孩子買份禮物,或者請孩子“下館子”。當然,這樣的“消費支出”家長們大都樂于接受。他們苦惱的是:孩子背著他們在“亂花錢”,比如私自購買游戲幣或者價格昂貴的物品,用父母手機中的微信錢包給同學發(fā)紅包,在網絡上“打賞”……面對此類“亂花錢”的現(xiàn)象,家長該怎么辦呢?
小孩拿七千多元買了手機
一個小孩揣著幾千元去店里買手機,家長知道后要求退貨,并因此與商家發(fā)生爭執(zhí)。近年來,這樣的事情并不鮮見。近日,記者在市12315投訴臺采訪時,便了解到這么一起因孩子“亂花錢”引發(fā)的糾紛。
“在上個月的時候,有一個孩子,自己拿了七千多元錢跑去手機店里買蘋果手機。”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名孩子才12歲,他看中了店里的一款價格7199元的蘋果7代手機。剛開始的時候,店員看他是小孩,不敢將手機賣給他,這名小孩卻“鍥而不舍”去了多趟,并最終買到了手機。
“買這么貴的手機,沒有大人的同意,店員怎么能將手機賣給孩子呢?”事后知道此事的家長有些氣憤,隨即找商家理論,要求退款。但商家表示,手機已經被激活,無法全退。雙方為此發(fā)生了糾紛。后經12315工作人員調解,商家退還了部分購機款。
類似的事情并不少。比如,有一個還在讀小學的孩子,在去年的時候,多次拿家中的錢到家附近的一家店里購買游戲幣,然后自己進行充值,短短一段時間便花了數(shù)千元。家長在知道此事后十分吃驚,在責罰孩子的同時,對于商家私自向未成年人銷售游戲幣的做法表示氣憤。據(jù)12315投訴臺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孩子背著家長“亂花錢”引發(fā)的糾紛有過多起。在這些糾紛中,孩子們購買的也都是一些價格不菲的手機、數(shù)碼產品或者一些知名品牌的穿戴用品。
在與一些學校教師交流中,記者還了解到,有的學生私底下還“互相交易”,交易品包括自行車、手機等較為貴重的物品。“我們學校禁止學生帶智能手機進校,但私底下偷帶的學生不少。有個讀初一的孩子,看到一個同學使用一部蘋果手機,很想要,便從家中偷拿了一些錢,再把自己平時騎的自行車也抵上,終于把那部蘋果手機‘買’到手。”而在事后,這位學生面對家長的質疑,卻謊稱自行車被盜,而手機則是“找同學借來用幾天”。直到幾周后開家長會時,找老師與孩子同學了解后,家長才知道孩子手中蘋果手機的“來歷”。
用手機“任性花錢”孩子漸多
購物付款、轉賬、發(fā)紅包……生活中有這些需求時,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使用手機支付。通過手機中微信錢包、支付寶,動動手指頭,就可以快捷地完成交易。或許,你以為這些都是成年人的“專利”,殊不知,許多孩子也開始使用手機支付,其中不乏一些“任性者”。
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他孩子今年讀小學五年級,不知何時開始,孩子迷上了“手機K歌”。“K歌軟件里有打賞功能,花錢充值后就可以給他人打賞了。我查了一下,一個多月時間,孩子打賞就花了一百多元錢了。”陳女士說,孩子經常拿她的手機去聽歌,她一直沒在意,覺得聽聽歌也沒什么不好的。后來才知道,孩子在聽歌時,經常給他覺得唱得好的歌手打賞,“賞金”從幾元至幾十元不等。而這些打賞的錢都是從她的微信錢包中直接支出。“因為孩子平時要看作業(yè),或者完成一些學校布置的網絡作業(yè),手機上也設置有孩子的指紋,使用微信錢包充值時只要按指紋就可以完成小額支付了。”事后,她還了解到,孩子身邊的一些同學也有類似的行為。
根據(jù)陳女士的介紹,記者在手機應用市場中查找發(fā)現(xiàn),有不少“手機K歌”軟件,這些軟件中大多有打賞功能。記者下載安裝了一款名為“酷狗音樂”的軟件,在其中的“唱歌”頻道,隨意點開一首網友唱的歌曲,在屏幕下方菜單正中間“禮物”按鈕十分醒目。打開后看到,里面的“禮物”種類繁多,除一個是免費外,看到的都是要支付“唱幣”的禮物,其需要的唱幣從幾枚到數(shù)萬枚不等。當記者選擇了一款標注價格5.2萬唱幣的鉆戒準備打賞時,系統(tǒng)提醒記者要先充值。根據(jù)充值頁面的提示,充值1元錢可兌換100枚唱幣。瀏覽這款軟件時,記者看到,許多歌曲頁面上均有“粉絲貢獻榜”“評論區(qū)”,從一些評論的語氣和講述的事情中,記者發(fā)現(xiàn)不少青少年的身影,他們大多有過給他人“打賞”的經歷。
除了打賞外,不少孩子也喜歡上了“發(fā)紅包”。市民黃先生告訴記者,上個月的時候,他有一張銀行卡被孩子花掉了100多元,追問孩子才知道,原來孩子把那些錢用在同學微信群中發(fā)紅包了。據(jù)其介紹,他孩子讀小學三年級。去年的時候,孩子說班上很多同學都有用微信,所以也用他手機注冊了一個賬號。今年年初的時候,孩子說,有同學在微信群里發(fā)紅包,因為孩子微信號沒有綁定銀行卡,沒法玩“搶紅包”游戲。央不住孩子請求,他便將自己的一張銀行卡綁定在孩子的微信賬號上,沒想到孩子竟然用這張卡給微信錢包充值,并在同學微信群中“發(fā)紅包”。據(jù)其孩子講述,剛開始時,只是在微信群中“搶紅包”,后來有同學讓他也發(fā)個紅包,孩子便試著用父親的銀行卡充值,沒想居然成功充值。此后一段時間,孩子先后在同學微信群中發(fā)了幾十次紅包,經不住同學的起哄,最多的一次還發(fā)了一個50元的紅包。
采訪中,還有一些家長反映稱,孩子會使用家長手機上的支付寶在網上購物,而家長們往往都是事后才發(fā)現(xiàn)。
如何避免孩子“任性花錢”?
對于孩子“亂花錢”行為,市12315工作人員表示,依據(jù)現(xiàn)行的《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相關規(guī)定,10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僅能從事與其年齡相適應的民事活動或者訂立純獲利益的合同,超過這一范圍的需要獲得家長的追認才能生效。這意味著,10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瞞著家長購買一些價格不菲的物品時,可能是無效的。記者從一些媒體的報道中,看到了多起“孩子購物后家長起訴商家要求退款”的報道,不過,因為對“哪些才算與孩子年齡相適應的消費行為”認定各地存在不同,所以并非每個家長的起訴都能獲得勝訴。值得注意的是,將于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總則》,將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降”到了8歲。所以,規(guī)范和引導孩子進行理性消費,變得更加重要。
但面對這些孩子們的“任性花錢”,不少家長顯得無奈。
一位家長告訴記者,從孩子小時候起,他便教育孩子不要亂花錢,感覺孩子也挺聽話的,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現(xiàn)金放在抽屜中,孩子也會去拿。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在手機上,孩子花起錢來比較任性。除了曾給同學微信群發(fā)過一兩百元的“紅包”外,孩子還曾使用手機掃碼支付功能,在家里電視上,購買了不少付費節(jié)目,而其中一些節(jié)目購買后,孩子也沒怎么看。和這位家長一樣,在對待孩子“亂花錢”問題上,大多數(shù)家長都比較反對,但除了“管好家里的錢”“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外,似乎并沒有太好的應對辦法。
采訪中,針對上述現(xiàn)象,有關人士建議,一方面,家長應以身作則,履行好監(jiān)護責任,引導孩子理性消費,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零用錢,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亂花錢”行為時,應及時教育、勸導。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購買的物品價格不菲,明顯不是其年齡段的孩子可以購買的,可以搜集證據(jù),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另一方面,教育部門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教孩子科學理財、理性消費方面的專題講座,使孩子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消費知識和消費常識,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以克服盲目消費、攀比消費的陋習。
針對在手機“任性消費”現(xiàn)象,有關人士建議,家長要保管好自己的微信錢包、支付寶的支付密碼,以及自己的銀行卡賬號、密碼等信息,以免孩子知悉后用于網絡消費。另一方面,家長還要教育孩子,不要將“電子錢包”中的錢不當回事,不要隨意在微信群中“發(fā)紅包”或者在網絡平臺給他人“打賞”,在玩游戲、看視頻,也要注意是否會產生費用。與此同時,有關人士也建議相關手機、電視、數(shù)碼產品以及網絡游戲等商家或研發(fā)者,應增加未成年人手機支付時確認、提醒環(huán)節(jié),從技術層面對未成年非理性消費進行必要的限制。(記者 林春凱)
責任編輯:林晗枝
- 女大學生網購二手蘋果手機 交千元定金后收到個核桃2017-11-10
- 蘋果的充值已到賬 《王者榮耀》終于適配iPhoneX2017-11-08
- 江蘇高院回應“二手蘋果手機拍出27萬”:悔拍要補齊差價2017-09-13
- 蘋果發(fā)布urBeats3耳機 788元!還有4種顏色可以選2017-09-13
- 蘋果為什么沒出iPhone7S?蘋果新機iPhoneX和iPhone8一起發(fā)2017-09-12
- 女子當孩子面撿蘋果手機據(jù)為己有 被民警攔截詢問假裝聽不懂2017-07-18
- 幾張圖表就能看出iPhone 8要想成功有多不容易2017-07-18
- iPhone 7銷售保持穩(wěn)定 幾乎沒有受到三星S8沖擊2017-07-10
- 王者榮耀工作室月入2萬沒問題 掛蘋果手機自動刷金幣2017-07-03
- 男子房內14部蘋果手機一夜被盜 小偷竟是熟人2017-06-29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公交新增100輛“小白”電瓶車 預計下月投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