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區營造激活南安豐州古城 成員與村民合力改善環境
廢棄塑料瓶成為共享空間的裝飾品
核心提示
南安豐州古城一座破敗的閩南古厝,原本無人居住甚是荒涼,近日,這里卻有不少年輕人進出。他們搬來四處搜來的大小物件,一會嚴肅地探討,一會開懷大笑。一段日子后,這間小屋竟愈發“小文藝”、“小清新”。原來,這里是臺南市文化協會成員們選定的共享空間,將于8月底改造完成,之后將24小時為居民和游客提供歇腳的地方。
據悉,共享空間是豐州社區營造的一部分。去年10月,臺南市文化協會與豐州鎮政府合作成立了豐州鎮推動歷史古鎮發展工作室,為豐州量身訂制社區營造模式,與當地民眾分享農村社區“共同締造”理念。如今,豐州古鎮有了什么樣的變化?近日,記者前往一探究竟。
“量身訂制”社區營造模式
今年泉州市政府的工作報告中,首次加入“社區營造”這個概念。“社區營造”是實行“多元參與、多元治理、多元服務、多元宣傳”的模式,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共同締造,引導沿街單位和個人落實“門前三包”,推進社區自治共管,著力解決設施缺失、環境臟差、秩序紊亂等問題,服務和滿足社區居民需求,構建共謀、共建、共管、共享平臺。
去年3月,臺南市文化協會來南安豐州參觀,對豐州桃源村街頭巷尾進行考察,當看到街頭巷尾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建筑時,帶隊的該協會創會理事長鄭道聰感嘆道:“這就是能讓人記得住鄉愁的地方。”他認為,豐州鎮現存有大量的百年古民居,積淀著不同時期的文化特色。以社區營造的方式進行歷史保存、環境保全、街道保護、營造生活商圈,可以幫助豐州在實現經濟發展的同時,保持地方文化特色。激發社區活力,“人”是關鍵環節。社區營造讓居民成為文化保護活動的主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
去年10月,臺南市文化協會與豐州鎮政府合作成立了豐州鎮推動歷史古鎮發展工作室。在不斷走訪調查后,鄭道聰為豐州“量身訂制”了造景、造物和造人的社區營造模式。
團隊成員和村民一起清理衛生
成員與村民合力改善環境
步行在豐州古鎮的街巷中,路面整潔,兩側連片的閩南古厝雖然歷經滄桑,有的建筑外墻有所脫落,窗框日漸褪色,但這些斑駁的印記依然美輪美奐。很難想象,此前,有的屋子院墻和古道邊的石頭上各類小廣告泛濫,街道臟亂。
“去年10月底,團隊就豐州古鎮散步路線進行衛生調查,并深入街頭巷尾同村民交流。”臺南市文化協會成員張雪玲說,在大家的支持下,衛生調查工作開展順利。他們向村干部提出改善的方案,獲得積極響應,令人感動的是,清理過程中還有不少村民主動加入。今年1月,村道的黑漆廣告被清除干凈,周圍的環境衛生也有了大變樣。
“現在街道沿途仍然保持清理后風貌,得益于村民積極參與環境治理,自覺做好房前屋后清潔。”她說,激起當地村民的保護共識是社區營造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打造“古鎮小散步”路線
改善生活環境后,團隊開始注重打造文化產業發展之路。據悉,協會規劃打造了一條“豐州古鎮小散步”路線,從武榮門經南門街、古鎮街區至蓮花峰石亭寺,路線全長約2.6公里,散步時間約1.5小時,單程散步約4000步,適合休閑散步,全家健行。目前,“古鎮小散步”路線逐漸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游玩。
游客如果散步累了,可進入整潔舒適的共享空間小憩。“我們取名為‘燈塔計劃’,將古鎮散步沿途的一些廢棄老屋改造成共享空間??臻g無須人看管,24小時亮著燈向游人開放,里面沙發、桌椅、茶水等一應俱全,任何人都可以進去免費享用,自助服務。”張雪玲說,改造老屋也得到了屋主和居民的支持與幫助,屋內大部分材料都是搜羅而來的“二手”物品。在屋內一角,一扇扇木門釘在墻上,象征著“千門萬戶的古城”。廢棄塑料品經過臺灣大學生的手繪、設計,亦成為頗具特色的裝飾品。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步步的社區營造工作,讓居民也出一份力,凝聚起保護家園的共識。”她說。
責任編輯:陳錦娜
- 村民收集二十多張舊船票 講述南安豐州古渡往事2017-08-23
- 明火易滅“陰燃”難除 大樓裂開搖搖欲墜2017-03-06
- 南安豐州一塑料倉庫起火 兩名寶寶被安全抱出2017-03-02
- 突發!南安豐州307省道一塑料倉庫發生火災2017-03-01
- 南安豐州蘇阿婆一人撐起5口之家 她有個小心愿2016-12-30
- 南安豐州有人持麻袋尾隨小學生?警方正追查2016-12-28
- 南安豐州一男子持魚竿誤碰高壓電 全身著火2016-12-22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公交新增100輛“小白”電瓶車 預計下月投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