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年后 泉州中心市區生活垃圾實現“干濕分離”
泉州網9月12日訊 (記者林福龍)2017—2018年,中心市區(具體范圍包括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萬安街道、洛江區雙陽街道、泉州開發區。下同)實現垃圾分類“大分流”; 2019年,中心市區實現生活垃圾“干濕分離”;2020年,中心市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0%以上……
日前,泉州市政府印發《泉州市開展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并成立相關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今年1月份, 泉州市第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加快全市垃圾分類處理利用的決議》,將垃圾分類處理利用列為“一號議案”。 同年,相關部門組織人員趕赴杭州、廣州、佛山等城市學習先進經驗,并形成專題報告。根據當前泉州市垃圾處理面臨的問題和差距,提出“1+5+1”(即:出臺1個實施方案,建立5大支撐體系,擬定1份年度計劃)的工作對策與建議。
小區垃圾分類處理 (資料圖片 莊麗祥 攝)
根據《方案》規劃, 2017—2018年,中心市區實現垃圾分類“大分流”,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園林垃圾、大件垃圾、非工業源有害垃圾等分別處理; 2019年,中心市區實現生活垃圾“干濕分離”,建立易腐垃圾(餐廚垃圾)收運、處理體系,餐廚垃圾得到有效處理;2020年,中心市區在“大分流”的基礎上,實現“小分流”,進一步完善分類收運體系,對生活垃圾中的廢舊織物、廢舊玻璃和廢舊木材等低值可回收物進行精細分類,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中心市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0%以上。
中心市區外,其余縣(市、區)要積極創造條件,結合各地實際,逐步完善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建設,城市建成區參照中心市區的主要目標任務同步推進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同時,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和有害垃圾回收試點工作。農村地區也提倡生活垃圾“干濕分離”。
據悉,今年中心市區將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重點推行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強制分類,鯉城區、豐澤區各推出50個單位(包括公共機構、相關企業)、5個社區(居民小區)作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明年,鯉城區、豐澤區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洛江區萬安街道、雙陽街道,泉州開發區啟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市直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
相關新聞
大件垃圾處理站 已投入試運行
為解決廢棄家具等大件垃圾無去處問題,泉州市市政公用事業管理局投入了383萬元,在北峰建設了大件垃圾處理站,目前已投入試運行,設計處理規模為30噸/日。同時,將投入650萬元在豐州苗圃區域建設中心市區園林垃圾處理站,目前已完成場地測量工作,破碎車間已動工建設,園林植物廢棄物經處理后,可作為有機肥及土壤改良介質應用于綠化建設。
加快泉州市工業廢物綜合處置中心建設,今年計劃投資1.6億元,目前完成投資0.9億元,下階段計劃完成《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報建,完成地基處理場地回填,開始土建一標段樁基礎施工,完成主要設備前期采購,爭取年底前投入使用。
推進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對于尚無建筑垃圾消納場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南安市、臺商投資區等,均要選址建設1個面積50畝以上,年消納能力達40萬—50萬立方米以上的建筑渣土資源化處理中心,目前基本完成選址工作。
相關新聞
各類垃圾“分而治之” 城市和農村“兩手抓”
垃圾分類處理工作是一項利在當下、功在千秋的事業,推進綠色發展的重要舉措。近日,市政府召開垃圾分類動員大會,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層層分解落實各項工作;組織實施《方案》,按照總體目標要求,加快硬件設施體系、政策法規體系、運營監管體系、社會動員體系、工作推進體系等5個支撐體系建設,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
結合各類城市創建工作加大推進力度,充分發揮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園林城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區等創建活動已建立的工作體系,將垃圾分類處理工作融入其中,作為主要抓手和創建載體之一。
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各縣(市、區)城區與中心市區同步開展垃圾分類試點。農村地區利用建設陽光堆肥房,因地制宜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并試行有害垃圾強制分類,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在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中擴大試點先行范圍,發揮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探索先行先試的適宜技術和方式。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公交新增100輛“小白”電瓶車 預計下月投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