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原標題:泉州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活樣本

      泉州古城蝶變復興

      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活樣本

      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首個泉州古城微改造項目——金魚巷舉行了熱鬧的匠心市集,古老的非遺技藝和古早味的閩南小吃讓前來體驗的市民游客贊不絕口。3天里,271米長的巷子人潮涌動,成為古城活化街巷的典范。

      這樣的場景,是泉州積極復興古城的一個縮影。以古城為泉州城市的重要名片,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的泉州古城保護發展3.0版本。特別是以去年泉州獲評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為重大機遇,一舉在古城落子首批64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項目。一年來,“低沖擊”式的有機更新,以及泉州市民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覺上的覺醒,讓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股力量有機交織,蝶變復興的泉州古城,未來可期。 □記者 殷斯麒

      泉州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活樣本

      5月15日,在鯉城區金魚巷,市民經過巷子口的純銅金魚地雕。(新華)

      改善風貌與提升交通并行——

      既有文化風景線 又有現代體驗感

      如何讓古城既有充滿意蘊的慢生活,又有便利可達的體驗感?泉州以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項目為抓手,鋪陳大手筆,帶來新變化。

      首批實施的64個項目,涵蓋規劃、盤活資源、水系提升、功能性提升、管線優化等方方面面。其中,作為示范項目的“七個一”工程,具體包括一園(小山叢竹公園建設工程)、一區(龍頭山片區改造提升工程)、一河(八卦溝及兩岸地區綜合提升工程)、一街(西街綜合提升工程)、一路(中山路綜合提升工程)、一厝(老范志大厝展示提升工程)、一站(舊車站改造提升工程)。

      市古城辦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64個項目有序推進。其中,已完成669幢歷史建筑普查和數據入庫工作,進一步摸清古城家底;金魚巷微改造、東亞之窗文創園、新門街“三創園”等古城風貌提升項目有序進行。

      風貌改善,交通提升也在同步推進。目前,西街東段、中山中路分時段交通限行已實現常態化。經過一段時間,古城“公交+慢行”交通方式漸入人心。小型巴士“小藍”、電瓶公交“小白”、自行車“小黃人”以及三輪車“小紅”,將共同構建起多彩交通模式,讓市民游客充分體驗古城慢生活。

      泉州打造“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人留鄉愁”活樣本

      5月15日,居民帶著孩子從金魚巷復古的街燈下經過。 (新華)

      更新業態與留住鄉愁并進——

      游客引得來 居民留得住

      幾年前,說起古城的業態,能想到的多為風味小吃、水果、飲品、服裝、舊書、草藥等。如今再談古城業態,青年旅館、民宿、小酒館、圖書館、旅游文創商品等等,新事物接踵而來。

      守成與創新并重,正是近年來古城業態的顯著變化。漫步在古城,老布店、草藥店、鐘表店、裁縫店……這些早已退出現代市場的行業,與傳統柜臺、老式鋪面等展現形式一道倔強保留。

      “老明星”之外又有了“新網紅”——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前身是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蜜餞廠,如今正努力“以藝術的名義復興城市文化”。“泉漂”16年的廣東設計師魏宗生進駐園區,利用德化陶瓷等本土技藝,從燕尾脊老建筑、老君巖等泉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打造出一系列爆款工藝品,在推陳出新中贏得市場。

      更新業態的同時,從上到下、自下而上,留住鄉愁的努力持之不懈。從去年年底開始,一場以古城社區為單位的競賽展開,由社區干部、專業人士和熱心人士組成的10支泉州社區營造團隊,在古城范圍內選取街巷開展活化文化業態、提升居民對文化認同感、增強居民凝聚力等工作。

      從“政府讓我做”變為“我要做”,社區營造正在古城掀起“自下而上”的文化共建潮流。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青龍巷有了網紅墻繪,溪亭社區開設了居民公共活動空間,通政社區舉辦了居民音樂會,隘南社區策劃了一場城南老照片展覽……10支社區營造團隊猶如10?;鸱N,點燃了古城居民共造家園的熱情。

      固態保護與活態傳承并舉——

      潤物無聲植記憶 文化自信覺醒來

      融合多元文化的泉州,與有形遺跡一起被保護下來的,還有許多無形的文化遺產。泉州人深諳,保護發展古城,不僅要保護好有形的老街區、老建筑,更要傳承好無形的老風俗、老技藝,活態傳承與固態保護在這座城市被同樣重視和推進。

      推開一扇200多年歷史的古厝大門,只見提線木偶的精彩演出引得觀眾陣陣叫好。“劇團利用古厝打造木偶傳統藝術展示場所,每周免費演出4次,并請非遺傳承人現場授藝。”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洪世鍵說,木偶戲、高甲戲等傳統文藝相傳不輟,一直是泉州人茶余飯后的“例行”享受。每到春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拍胸舞、火鼎公婆等閩南民俗活動把泉州變成傳統文化的海洋。

      深諳泉州文化精髓的,不僅有本土人士,也有外地文化人。從2016年國慶節開始,上海藝術家潘陶就在古城發起“潤物無聲”系列展覽。這些在特定節假日舉行的關于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主題展覽,至今已舉辦超過40場,成為古城小有名氣的文化品牌。“五一”小長假的閩南婚禮、“六一”兒童節的古城親子活動、傳統元宵節“刺桐點燈紅”筆會……更多這樣的文化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點滴浸潤中,古城加速蝶變、蓬勃復興,也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激情擁抱未來。

      責任編輯:黃仙妹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州老人替父輩臺灣老友掃墓70多年 一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91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嫖农村妇女|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夜AV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男人的天堂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2020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最新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婷婷| 亚洲videos|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软件|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91精品|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亚洲日本久久久午夜精品 | 亚洲看片无码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亚洲另类小说图片| 亚洲狠狠成人综合网| 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丫| 亚洲AV色无码乱码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观看不加载|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成在人天堂在线|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人成自拍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电影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亚洲一二成人精品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