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商投資區白奇村:村里組樂隊為喪葬免費服務
村里組樂隊 為喪葬免費服務
臺商投資區白奇村提倡喜喪從簡,帶動移風易俗新風尚
如今,在臺商投資區百崎回族鄉白奇村,“紅白喜事”新風尚深入人心,一到農歷七月的“新契““洗契”,不分發禮品早已成共識,村里還自發組建起6支民間文藝隊伍,為村民提供免費的喪葬服務。
喜喪從簡,不僅讓村民在心理和經濟上雙減負,還帶動起村民投身公益的熱情,一同打造文明和諧美麗鄉村。■記者 許奕梅 通訊員 陳惠鴻 實習生 吳艷梅 文\圖
村里的文藝隊義務提供喪葬服務
喜事簡辦不鋪張 村民“減負”暖人心
“過去村民都說‘輸人不輸陣’,凡事都要講究排場。”白奇村老人協會會長郭廷炎介紹,白奇村村民多是船工的后代,在幾百年回漢融合相處的歷史長河中,遺留了一些陋俗,比較突出的,就是村里的“滿月宴”、子女嫁娶、農歷七月的孩子“新契““洗契”都要分發禮品,宴請親朋。
“給全村分發禮品至少要花費3萬元,普通家庭滿月宴少則要辦50桌,經濟條件好的辦400桌以上的都有,沒錢就只能借高利貸。”郭廷炎說,攀比風盛行,讓村民有苦說不出。
2014年,白奇村村委會和老人協會“聯合出手”,從抑制農歷七月“新契”與“洗契”之風開始。
當年,由老人協會向村里的每一戶村民發出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約的倡議書,并循環廣播宣傳,還與那年要“洗契”的28戶家庭逐一溝通。巧的是,郭廷炎的長孫與村黨總支原書記的孩子剛好都要做“洗契”,他們就帶頭“不分禮,少請客”,郭廷炎還把原已準備好的米、油等禮品分給村里的困難老人,得到村民認可,使得那年農歷七月沒有出現一例鋪張浪費現象,良好風氣延續至今。
2015年,村里又對“滿月宴”和“子女嫁娶”習俗予以革新,要求嫁娶分發喜糖10塊一色,其他禮品免發,還廢除了男女雙方回客宴,規定女兒出閣送嫁人數控制在40人以下。
“村民不僅少花錢了,很多人還把省下的錢捐出來。”郭廷炎說,老人協會每年的活動經費要40多萬元,一部分就來自于村民的捐助,這也帶動起全村敬老愛老新風尚。
組建6支文藝隊 義務提供喪葬服務
簡辦喜事的同時,白奇村的喪事也提倡“速辦”,不超過3天,不請客,不煮夜宵。更為人稱道的是,在老人協會的推動下,村里目前組建了腰鼓隊、小鼓隊等5支文藝隊伍,有80名老年成員參與。幾年前,村里的20名青壯年也自發成立起一支鳴金隊。
平日里,這6支隊伍不僅活躍于各種文娛活動,豐富白奇鄉村文化生活,還連續4年為村里老人送終提供免費服務。
94歲的村民郭監廷是銅鐘隊成員,也是文藝隊伍里最年長者。郭老患有高血壓,但每年20多場的老人喪葬儀式他從未缺席,每場要表演一個多小時,走上近1公里路。雖然辛苦,但郭老覺得,年老了還能力所能及為村民服務,很有意義。
“以前村民請戲班,雇隊伍,一場喪事至少要花費五六萬元,有文藝隊在,一場喪事能節省一兩萬元。”郭廷炎說。
隨著回民舊習俗的改變,土葬改為遺體火化也逐漸被廣大村民接受。2015年,村里開始籌劃建設白奇村骨灰樓堂,為此多次開會討論,并征集民意,到2016年,民意贊成率接近100%。
郭廷炎表示,安息堂的建設方案目前已報批,規劃占地2500平方米,被列為今年百崎鄉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預計今年國慶前可動工。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漳州市領導調研重點項目建設及北溪“河長制”落實情況2017-07-23
- 漳州高二女生上學途中遭碾軋 事發路段存安全隱患2017-05-04
- 多地喪葬攀比風盛行 有人流水席辦3天吃了16萬元2017-04-03
- 臺商投資區提供保姆式服務 已完成投資1.86億2016-10-13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也有九價宮頸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預約接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