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泉州共建成464座水庫水庫數量、庫容居全省前列
從新中國成立前的沒有一座水庫,到1954年建成第一座水庫,再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庫大建設熱潮,近70年的時間里,泉州共建成464座水庫,水庫數量、庫容均居全省前列,新建的彭村水庫工程質量安全考核獲評當年全國第一。得益于水庫的有效蓄水,泉州市成功實現以全省8%的水資源量,養育了全省22%的人口,支撐了全省23%的經濟總量,擺脫了“十日不雨,以旱為憂;五日之雨,又虞橫流”的水、旱災害頻繁的歷史。
值得一提的是,在水庫大建設時期,泉州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經濟落后的城市。然而,憑著“愛拼敢贏”的精神,泉州人“沒條件創造條件”建成了山美、惠女兩座大型水庫以及成群的中、小型水庫,全市近七成水庫均建于這一時期。
山美水庫生態優美 (山美水庫 供圖)
昔日大興水利家底厚 如今大水網戰略格局大
泉州市興建蓄水工程歷史久遠,但規模較小,從唐貞元元年(785年)創建東湖(最早的塘壩)到1949年的1100多年間,興建的水利設施多為塘壩等小型水利工程,全市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水庫。各地農民為抵御自然災害自發興修的17007處小型水利工程,容量總和僅相當于一座中型水庫。
市水利局副局長謝招南介紹,1949年以來,泉州市進入水庫修建的密集期。“1954年,南安彭美水庫開工建設,水庫庫容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810畝,是閩南地區建成的第一座小型水庫(山圍塘)。12月,惠安興建錦水水庫,庫容16萬立方米,是晉江專區興建的第一座小(二)型水庫。”謝招南指著全市水庫工程分布圖介紹道,水庫建設的歷史脈絡層次分明:1958—1965年,在大力興修小型水利工程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興建大、中型水利工程。1958—1960年,掀起了群眾性興修水利高潮,建成惠女、泗洲、新安等一批大中型和紫湖、溪邊、桃源等小型水庫。1961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許多工程停工下馬。1966—1978年,水利事業較快發展,又建成山美水庫及其灌區工程和坂頭、陳田、五一等一批大中型水庫工程。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上,充分發動群眾,大搞群眾運動,是當時水庫工程建設的一大特色。”謝招南說。不吃現成飯,不當伸手派,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水庫建設者們發揚勤儉節約、自力更生的精神,不等不靠,無宿舍,睡地板;無工棚,在露天堅持勞動;設備不夠,就自己制作,夜以繼日加班干。缺乏大型施工機械設備,工人們就采用螞蟻啃骨頭的辦法,用小型設備加工大部件。
1978年以來,泉州對大部分中、小(一)型水庫保壩加固,并通過擴建、新建、灌區配套工程等措施,提高了水庫防洪標準,完善了灌溉渠系,有效增加了水庫灌溉效益。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64座水庫(其中大型2座、中型18座、小型444座),總庫容16.43億立方米,數量居全省前列。
如今,泉州市正全力攻堅七庫連通工程,白瀨水利樞紐工程主體工程即將開工建設,屆時將構建泉州地區大水網戰略格局。通過水庫群的聯動聯調、引水調水,根本解決中長期泉州供水保障問題,并且大幅提高晉江東西溪和干流的防洪標準,造福泉州人民。
山美水庫左壩底清基回填 (山美水庫 供圖)
山美水庫“提晉江,灌東南” 葉飛將軍上書中央破解“下馬停工”
泉州人“提晉江,灌東南(沿海地區)”的美好夙愿由來已久,山美水庫的建設讓它走進現實。
山美水庫始建于1958年,1972年建成投運,1997—1998年開展擴蓄工程。目前,水庫總庫容6.55億立方米,被譽為“泉州人民的生命庫”和“泉州的生態調節器”。
市山美水庫管理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山美水庫的建設經歷了“三上兩下”的波折:1958年“上馬”;1958年年底,重新審議而停工;1959年12月,重新開工;1960年年底,再次“下馬”停工;1967年,再次復工。
“1965年8月,時任福建省委第一書記的葉飛將軍專門上書中央要求續建下馬停工的山美水庫,李先念、譚震林兩位副總理先后對葉將軍的續建報告作出批示,1967年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復工修建。”該負責人介紹,山美水庫建設者們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砂石土料靠人工運輸,石料開采采取人工打眼爆破,一鏟一鍬,肩挑手扛,用辛勤汗水和滿腔熱血鑄造出山美水庫水利樞紐工程的豐碑。
為保障水庫建設工程的順利開展,惠安團三連支部書記余亞筍等十六個姑娘,不斷克服困難、勤學苦練,從不會到會,鍛煉開山本領,為水庫建設作出巨大貢獻。懸崖峭壁,石坡溜滑,站在上面都會感到頭暈目眩,幾個女子腰系麻繩,手揮鐵錘,凌空作業,炮眼一個接一個,爆破一聲接一聲,石料便從四面八方源源不斷地向工地供應。在長達14年的工程建設期間,23800多名建設者冒嚴寒、頂烈日,開山劈石、運土筑壩、挖洞引渠、修建廠房,以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用毅力和智慧、辛勤和汗水,建成晉江流域唯一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庫。“徹底改變了晉江下游地區‘三天沒雨,火燒鋪;一場大雨,水成澇’的歷史,從此泉州人民不再受旱澇之苦。”市水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山美水庫更是承擔起山美水庫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山美水庫至惠女水庫連通工程兩大省重點工程的建設任務,為泉州水利建設發展助力。
惠女水庫結束惠安“十年九旱” 建設者用身體擋洪流壓沙包堵決口
惠女水庫原名“烏潭水庫”。1959年,為表彰惠安婦女戰天斗地建設水庫的輝煌功績,水庫正式被命名為“惠女水庫”。惠女水庫的建設則創造了我國主要由婦女建成的大型水庫的歷史。承擔水庫大壩施工任務的1.5萬名民工中,婦女占80%以上,她們當中年紀大的有六十歲,年輕的只有十五歲。
從1958年7月動工到1960年3月建成,她們自帶工具和衣糧,不計報酬,夜以繼日奮戰在工地上。水庫建成后以1.23億立方米的庫容結束了惠安“十年九旱”的干旱歷史,更鑄就了不朽的惠女精神。
“再到‘烏潭’水庫,感覺像回家。”參與惠女水庫建設的楊亞賞站在大壩上曾如此感慨。1958年,18歲的她辭去村里的出納工作,與1.3萬名惠安女一起參與水庫建設。
“大壩奠基時遇到大雨,指揮部用白布浸桐油鋪在壩上,但不能完全防雨,如果大壩浸濕就得全部返工。”楊亞賞回憶,當時,連她共36個團員冒雨前去搶險,她們用鐵勺將壩上的雨水舀到桶里,然后爬到壩頂倒掉。
當時,半山腰的圍水壩引水渠出現決口險情,隨時可能崩潰,導致楊亞賞等人被洪水沖走。“我們知道情況很危急,但我們不怕,為什么呢?就為了保護大壩,為了完成任務,不怕犧牲生命。”她堅定地說。
1958年,22歲的張敏玉參與惠女水庫建設,對1959年春那場持續十幾天的大雨記憶猶新。據她回憶,當時臨時圍水壩蓄水量驟增至300多萬立方米,隨時可能出現潰壩危險,下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危在旦夕,修建10米高的大壩也可能毀于一旦。指揮部要求,“水漲一寸、壩高一尺”,并立即組織了一支由婦女為主的隊伍前去應急搶險。“當時我們挑土扛石背沙包填高壩身,忘記吃飯休息,不分白天黑夜,奮戰四天四夜。”水渠發生決口時,她們毅然跳入淹至胸前的水中,用身體擋洪流、壓沙包、堵決口。
彭村水庫開啟七庫連通 工程考核全國第一彰顯“泉州質量”
2018年1月18日10時10分,位于德化縣的彭村水庫經過3年零9個月建設(其中,樞紐工程實際工期僅2年8個月),順利下閘蓄水。該工程被國務院納入2015年全國建設領域政府信息公開十大試點項目,這是全國水利系統唯一的試點項目。
2011年,泉州市在全國率先啟動湖庫連通工程——“七庫連通”工程,彭村水庫為其源頭工程。已建成的彭村水庫是目前泉州的第三大水庫、最大的中型水庫,總庫容7843萬立方米。
據工程建設指揮部指揮長蘇榮薰介紹,彭村水庫建設過程中,各參建單位在搶工期抓進度的同時,嚴抓工程質量和生產安全,全力打造精品工程。通過嚴格的質量安全管理,彭村水庫建設實現了“兩優三安”、工程建設零事故。2015年6月,彭村水庫代表福建省接受全國水利工程質量安全考核,以97的高分位居當年全國第一。今年6月,項目獲評“全國水利建設工程文明工地”,為我省唯一獲評項目。
彭村水庫下閘蓄水驗收會議上,省水利廳副廳長陳宜國指出,彭村水庫建設是全省水利建設信息化管理的標桿。彭村水庫工程建立了項目監管平臺,集成應用云計算、移動互聯網、搜索引擎等技術,通過施工照片、簽證資料的實時上傳,把工程進度、資金、質量、安全控制以及工程驗收、資料歸檔等重要環節、隱蔽單元、關鍵部位全流程納入在線監管,做到信息與省、市主管部門在線共享,在節約監管成本的同時,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透明度。
彭村水庫將與同屬閩江大樟溪流域的龍門灘水庫聯合調度,每年可將閩江大樟溪4億立方米的優質來水,跨流域調入晉江東溪,有效解決泉州、泉港、惠北片區的供水問題,是晉江下游600多萬泉州人民的應急備用和戰略性水源工程。
白瀨水利樞紐工程高峽出平湖 將根本解決泉州中長期缺水問題
上世紀50年代,泉州人就期盼晉江西溪上游能高峽出平湖,在兩岸連綿峰巒間,修建一座大壩,蓄起流水。如今,這個設想即將成真,它就是泉州白瀨水利樞紐工程。
泉州一直在探索著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建設之路。早在上世紀安溪就把開發建設大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列入議事日程,曾分別于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次進行初步規劃設計。2011年,泉州市啟動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牽頭籌集項目資金,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補助和專項建設基金等國家財政補貼,這標志著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正式“上馬”。此后,水庫被列入國務院要求加快推進建設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被納入《水利發展改革“十三五”規劃》,同時也是《福建省大水網規劃》重點項目。
今年6月29日,白瀨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安置先行工程正式開工。建成后,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將成為泉州市繼山美水庫、惠女水庫后的第三座大型水庫,總庫容5.44億立方米,僅次于山美水庫。
“從泉州大局出發,建設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將根本解決泉州中遠期缺水問題。”謝招南表示。全市人均水資源量僅占全省人均的40.3%,根據水資源需水預測,到2020年,泉州將嚴重缺水。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將有效調蓄晉江西溪徑流,通過天然河道放水至晉江下游已建的金雞閘水利樞紐,增加金雞閘供水量,提高區域供水可靠性;通過蓄洪削峰,提高下游防洪標準,對促進泉州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泉州也有九價宮頸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預約接種2019-03-29
- 第一季度泉州市294個重點項目集中開竣工2019-03-29
- 泉州臺商投資區助企領取“大禮包”2019-03-29
- 創業最高補貼10萬元 泉州:出招吸引雙創人才2019-03-28
- 現已免押騎行 進駐泉州的共享單車有押金也能退2019-03-28
- 今年泉州市級“三支一扶”計劃擬招募100名高校畢業生2019-03-28
- 泉州市公安局即日起嚴查重型貨車違法行為2019-03-28
- 泉州校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籌備處正式掛牌2019-03-28
- 險!泉州市區東海大街老伯連人帶車卷進貨車底2019-03-27
- 泉州精準打擊保健市場亂象 9家保健市場主體涉嫌傳銷2019-03-27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也有九價宮頸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預約接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