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德化上涌鎮七旬老先生癡迷南音 自制琵琶50余年
郭逸鼎閑暇時抱著自制的琵琶彈奏南音曲目
從小就喜歡聽南音,想學南音卻沒錢買琵琶,在德化縣上涌鎮下涌村,今年已經77歲的郭逸鼎老先生50多年前,憑借一本樂譜,自學南音演唱、琵琶制作。如今,50多年過去了,他制作的琵琶在周邊小有名氣,附近村鎮有需要琵琶的,都會來找他制作。
鐘愛南音 自學制作琵琶
郭逸鼎家旁的老厝大廳,就是他的“工作室”。記者一行到訪時,他正埋頭給一把琵琶打模,廳堂里還掛著幾把尚未完工的琵琶。他說,制作琵琶的過程比較繁雜,要經過選木、鋸木、開模、裝鳳頭、合板、安音位、刨光、上漆等一系列步驟,制作一把至少要5天時間。
“他非常聰明,都是自己學的。”記者采訪時,幾位正在老厝大廳打牌的老人說,老郭是那種心靈手巧的人,很多東西他自己琢磨一下,就會做出來,制作琵琶也是這樣。
上世紀60年代,南音是當地僅有的娛樂項目。郭逸鼎回憶,他小時候就很喜歡聽南音,也跟著村里的大人學唱。在南音表演中,琵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樂器,年輕的郭逸鼎學南音時,也很想有一把琵琶。但在困難年代,家里哪里有余錢給他買琵琶,而且,一把好的琵琶價格可不低。要實現琵琶夢,只能靠自己。當時他就琢磨著,能不能自己制作一把琵琶,不過,附近村鎮也沒有人會制作琵琶,無師可學。
有一次文化部門的同志來村里賣南音樂譜,書里不僅教人們怎么識譜,還有詳細介紹琵琶等樂器的制作方法。老郭說,他拿到那本樂譜,如獲至寶,急忙找來材料,根據上面介紹的方法自己動手制作琵琶。
為琵琶打模
精益求精 業余制作50多年
“第一把琵琶沒多久就做出來了,但做得不好。”郭逸鼎說,第一次摸索著做出來的琵琶,雖然也能彈出聲,但做得很粗糙,音調也不準。
“制作琵琶首先要選好木料,上乘的材質是老杉木,它制成的琵琶音色上佳,但好材質比較難求。”他說,“老棺材板,老厝的梁、柱都是上乘的原材料,但不好找。”
“好聽的琵琶聲就像銅鐘聲一樣。”他說,制作琵琶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合板,把面板固定在琵琶的凹槽上。這個過程面板經常會開裂,裂后只能重新做,所以他一般選用泡桐木,這種木頭比較有彈性,紋理優美、細膩,彈出來的音色也更純正。
經過不斷的嘗試,老郭慢慢掌握了制作技巧。他發現,制作琵琶包含著力學、聲學、美學等基本原理,因此每一道工序都嚴謹對待,不敢疏忽。他利用業余時間制作琵琶,一做就是50多年,做出的琵琶越來越好,也得到大家的認可。
小有名氣 無私傳授技藝
隨著技藝的成熟,郭逸鼎制作的琵琶越來越精,音色也越來越穩定,在當地小有名氣,一些樂器經營商和琵琶愛好者經常慕名來請他幫忙制作琵琶。
“有人要我做,就做幾把。”他說,他平時要干農活,只有閑暇時間才來做琵琶,現在一年做10多把。
“有真正喜歡南音,用心學習南音的,我就把琵琶送給他。”為了讓南音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他一直默默地奉獻著,鼓勵年輕人學習南音。近年來,他已經送出10多把琵琶給南音愛好者。
制作琵琶的技藝,老郭也沒有私藏。幾年前,退休教師賴玉裕找到下涌村,來向他學制作琵琶。老郭說:“賴老師精通南音,又有很多學生,我教會他做琵琶,他再去傳授給學生,就有更多人會了。”
閑暇時老郭也常自彈自唱,他的背后沒有華麗的舞臺,但古樸幽雅的南音聲中,老人微綻的笑顏,淺斟低唱了心底的堅守;手中的琵琶,演奏出著南音的韻味。
記者 陳明華 通訊員 許華森 連江水 林婉清 文/圖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泉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2019-03-05
- 在千年尺八里追尋文化原鄉2019-01-30
- 第七屆福建藝術節閉幕 泉州四劇目獲一等獎2018-12-04
- 省曲藝骨干培訓班南安開班2018-11-22
- 兩岸廣播暨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表演活動舉行2018-10-29
- 癡迷南音70余載 傳承人陳練搶救瀕危文化遺產2018-10-17
- 莊麗芬:這朵“牡丹”,用熱愛與堅持澆灌2018-10-09
- 泉州金魚巷引入南音常態化公益演出點2018-09-13
- 千年古韻老巷回響 泉州金魚巷引入南音公益演出2018-09-11
- 福建廈門:南音古韻 創新惠民2018-09-11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也有九價宮頸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預約接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