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開放40年之泉州地標】十橋越江跨海 空中橋見巨變
改革開放40年來,泉州橋梁建設不僅在數量和質量上遠超歷史,技術上更是突飛猛進,一座座大橋橫越晉江。
海峽網12月5日訊(泉州網記者 陳小芬 林福龍)改革開放40年來,泉州橋梁建設不僅在數量和質量上遠超歷史,技術上更是突飛猛進,一座座大橋橫越晉江,2015年建成通車的泉州灣大橋更成為長度全國第六、福建第一的跨海大橋。這一道道越江跨海的長虹,縮短了空間距離,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帶動了經濟快速發展,見證了泉州城市變化和百姓生活的美好變遷,譜寫出一曲動聽的橋城交響曲。
對照
相隔27年航拍對比 看條條巨龍橫江過
1991年,家住泉州市區的泉州文化人陳世哲曾坐上軍用飛機,拍下了泉州大橋的模樣,照片中的泉州大橋兩端樓房低矮、多是田地,橋面上車流稀疏。橫跨在晉江的除了泉州大橋,還有建于宋代的順濟橋、筍江橋。
陳世哲早先從事文學創作工作,1980年學習攝影,多了一個關注、記錄生活場景的工具。他說,每每翻閱那些用鏡頭拍下的泉州城的模樣,對比現在,都讓人感嘆城市的變化太大了,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市區的大橋一座接一座建起,除了泉州大橋、刺桐大橋外,他還拍過即將合攏的后渚大橋、沉洲大橋。
對比當年陳世哲搭軍用飛機上天,如今航拍利用現代遙控無人機已可輕易實現,鏡頭下橫跨晉江而造的大橋越來越多,沿江高樓林立,呈現著現代都市的時尚與風采,入夜更是霓虹閃爍,美不勝收。
親歷
從搭小舢板過晉江
到橋橋通風雨無阻
家住晉江陳埭的丁明權今年60歲,上世紀七十年代到泉州市區走親戚時他走的是浮橋和舊順濟橋,騎自行車要1個多小時。在他記憶里,舊順濟橋很窄,只有兩車道,除了這兩座橋,有時他還會走水路,坐擺渡船,“那就是個小舢板,一次只能上五六個人,很不安全。”
如今,跨越晉江的一座座大橋給市民帶來極大方便。丁明權說,這些橋梁中,泉州大橋、刺桐大橋、晉江大橋、田安大橋等他都走過,通過晉江大橋開車不到10分鐘他就可以到泉州市區親戚家,非常便捷,“泉州夏天多臺風,以前一下大雨或臺風都沒法到泉州市區,現在有了這些橋,風雨無阻。”
2016年元旦刺桐大橋取消收費,讓住在刺桐大橋邊上晉江溜石村的陳大姐很興奮。她說,沒有刺桐大橋時,因渡船不方便也不安全,他們與泉州市區的親戚很少走動,而刺桐大橋建成后雖交通方便,親戚還會拿過橋費開玩笑稱不想到她家串門,取消過橋費對人們來說無疑是大好消息。
變遷
40年越江跨海
為城市注入活力
泉州市交通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泉州經濟快速發展,給橋梁建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特別是隨著“先行工程”建設和高速公路的建設,泉州橋梁建設取得引人矚目的成績,不論橋梁的建設技術水平,還是橋梁的類型、數量,都是領先水平,“這些橋梁緩解了泉州市區過江的交通壓力,發揮了中心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帶動了橋南橋北的共同發展。”目前,泉州還在推進三大跨江通道東海隧道、金嶼大橋、百崎大橋的前期工作。
1985年,馬車滿載貨物經過泉州大橋,彼時汽車還不多見。 (陳世哲/攝)
1991年,泉州市區僅有泉州大橋和無法通行汽車的舊順濟橋跨晉江而過。 (陳世哲/攝)
2018年,一道道長虹橫臥晉江之上,璀璨夜景美不勝收。(潘登/攝)
世界首座“開”字形斜拉橋—泉州晉江大橋 (潘登/攝)
【泉州現代大橋一覽】
●泉州大橋:第一座現代大橋
●刺桐大橋:國內首座BOT橋
●筍江大橋:跨江紐帶橋
●順濟新橋:延續古橋歷史文脈
●沉洲高速公路橋:跨江高速橋
●后渚大橋:首次采用“無底套箱”工藝與技術
●晉江大橋:世界首座“開”字形斜拉橋
●黃龍大橋:首座市政景觀橋
●田安大橋:首座鋼結構橋梁
●泉州灣大橋:福建第一長橋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泉州也有九價宮頸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預約接種2019-03-29
- 第一季度泉州市294個重點項目集中開竣工2019-03-29
- 泉州臺商投資區助企領取“大禮包”2019-03-29
- 創業最高補貼10萬元 泉州:出招吸引雙創人才2019-03-28
- 現已免押騎行 進駐泉州的共享單車有押金也能退2019-03-28
- 今年泉州市級“三支一扶”計劃擬招募100名高校畢業生2019-03-28
- 泉州市公安局即日起嚴查重型貨車違法行為2019-03-28
- 泉州校園文化創意產業園籌備處正式掛牌2019-03-28
- 險!泉州市區東海大街老伯連人帶車卷進貨車底2019-03-27
- 泉州精準打擊保健市場亂象 9家保健市場主體涉嫌傳銷2019-03-27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也有九價宮頸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預約接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