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退休教師癡愛燈謎65載 創作近8000條燈謎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燈謎可以走進課堂,使燈謎這一民間文化藝術世代薪火相傳。
他是安溪的一名小學退休老師,從10歲開始接觸燈謎。多年來,他創作了七八千條燈謎,其中有2000多條圍繞安溪的茶文化、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他還發起成立了縣燈謎協會,其最大愿望就是燈謎可以走進課堂,使燈謎這一民間文化藝術世代薪火相傳。他就是今年75歲的謝玉明。
□記者 吳志明 通訊員 洪金示 文/圖
75歲的謝玉明從10歲開始接觸燈謎
緣起 猜中謎底埋下興趣種子
“小時候很喜歡猜燈謎,每次有活動,我都會前往觀看、學習。”謝玉明出生于1945年。他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家沒有過多的娛樂節目,而燈謎以其雅俗共賞的特點,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他記得,當時安溪城區街道有一家縫紉店,老板叫吳開甫,是燈謎高手,經常開展燈謎活動吸引居民參與。“咬掉一口,打一個字。”年幼的謝玉明隨口說出謎底——“交”字時,吳開甫先生獎勵他一本簿子。“當時甭提多高興了。”謝玉明還清楚記得第一次猜中謎底的情景。就這樣,興趣的種子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
1979年國慶節,在安溪縣實驗小學(原人民小學)任教的謝玉明和搭檔陳江水老師受安溪縣文化館所托,在城區開展燈謎活動,這古老的燈謎又煥發了青春,成為茶鄉人民年節、喜慶時不可或缺的娛樂大餐。
創作 燈謎結合安溪本土特色
涉及謎事多年,謝玉明從一名燈謎“票友”,轉變成了燈謎創作者。教學之余,他用心研究燈謎的謎格和創作技藝。他說,燈謎包羅萬象,博古通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哪方面的知識都能制成燈謎。
“燈謎文化長盛不衰,秘訣在于‘泥土’氣息和本土特色。所以必須圍繞安溪的茶文化、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來創作。”謝玉明說,2013年首屆中國茶配套商品交易會期間,他和燈謎協會的理事們齊心創作了2000多條茶文化燈謎,連續開展八天的燈謎活動,吸引大批謎友參與。
謝玉明說,燈謎猜法有會意、象形、增損、別解等20多種方法。“謎貴別解”,別解方顯謎味。在燈謎中凡是謎面上有的字,在謎底中不能再出現,否則稱為“露春”。命題的燈謎創作,需要綜合詩詞、象形等多種元素創作,而沒有命題的燈謎有時來自于靈感。不論何時有了奇思妙想,他都會馬上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
愿望 期盼猜燈謎進入課堂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30多年來,謝玉明致力于推動本土謎壇文化的發展。為了吸引更多茶鄉人參與,1988年9月,謝玉明發起成立安溪縣燈謎協會。自成立以來,謝玉明與協會的會員們,精心組織創作,編寫燈謎,開展活動。
“燈謎進課堂,是培養燈謎接班人、保護和傳承燈謎文化的最好平臺。近年來,我們先后在25所中小學設立燈謎教育基地,開設燈謎校本課程,請謎友定期講課,發掘、培養燈謎創作的苗子。”謝玉明說,他在學校教書時,常把教學與猜燈謎相結合,遇到學生寫了錯別字,他就編寫謎面,讓學生牢記正確寫法。講課之余,出幾條燈謎給學生猜,很受學生歡迎。
“燈謎創作和猜射都和漢字的多形、多音、多義密切相關,這樣可以激發小孩子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對開發智力很有好處,也能使燈謎這一民間文化藝術世代薪火相傳。”謝玉明說。
責任編輯:黃仙妹
- 全國最早10個燈謎社廈門入列 曾是南派燈謎的代表2019-02-19
- 花燈迷人眼 門道在哪里?聽泉州花燈非遺傳承人一一講解2019-02-18
- 祝賀!福建7地要有國家級新稱號,全國聞名!2019-01-17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也有九價宮頸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預約接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