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才供需“兩張皮” 泉州職教院校和企業探索破解方法
高職教育,一頭連著產業,一頭連著就業。因此,如何提高教育質量,雙方關切。無論是作為需求方的企業,還是作為供應方的院校,各地很早就開始協同育人的探索。
實訓,向來被認為是解決人才供需“兩張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重要內容。從最早的訂單班、特選班,到雙師互聘、現代學徒制、專業設置動態調整,再到創建實訓基地、成立教育集團,泉州職業教育院校和企業在協同育人方面的探索逐步深入。
搭建平臺,打造實訓基地
日前,泉州首批市級產業實訓基地名單公布,福建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泉州分院、泉州市高級技工學校、黎明職業大學入選。
福建省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泉州分院于2007年起開展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培訓,累計為上千家企業培養了起重、焊接、鍋爐等各類操作人員近10萬人。
“我們結合泉州本地實際以及自身優勢,建立完備的培訓和考試數據庫。”分院國家特種機器人中心培訓與業務室主任吳福森說,在人員培訓方面,聯合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開展電梯安裝維修VR虛擬仿真系統、港口起重機操作虛擬仿真培訓系統等數字化培訓;聯合閩江學院、泉州師范學院等院校,開發工業機器人操作職業培訓教材。
“在與高校和職業院校合作中,共建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共享實訓場地資源,讓學員像在真實生產環境中操作。”吳福森說,還承辦各類大賽,以競賽方式培養選拔泉州產業急需的技能人才。
共建實訓基地,是校企合力打通技能人才培養“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方式。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長毛偉雄表示,將拓寬投融資渠道,多種形式吸引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建設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
目前,泉州已獲批21個省級專業群實訓基地、7個省級VR/AR實訓基地,有力推動了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的有效對接。
整合資源,推動職教集群化
泉州是我省職業教育大市。目前,全市共有全日制本科高校6所、高職院校12所、中職學校29所,在校生人數近23萬,其中中高職院校在校生近15萬。泉州近年來通過推動職業教育集團化,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以期實現人才共育、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泉州市建筑職業教育集團是由黎明職業大學牽頭,泉州市教育、建設主管部門,建筑企業、行業協會和有關職業院校等35家單位組成的職業教育集團。集團在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師資聯合培養、共享實習實訓資源、共辦技能大賽、合作修訂專業和行業標準等方面成效顯著,成為泉州建筑行業的“人才之家”。
“我們與泉州市土木建筑學會、茂榮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實行真實任務、真實案例教學。”黎明職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院長王金選說,該集團在全省率先實行以“招工招生一體化、企校主導聯合育人”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師資互聘、聯合制訂專業教學標準、聯合開發教學內容、實施雙基地培養、開展教學資源庫和在線課程建設,集團內職業院校主體專業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達90%以上。
該集團還創新建設體制,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成滿足專業群內通用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訓練的需要,集教學、培訓、研發、技術服務、技能鑒定功能于一體。學生實習實訓每年達5000人次;行業培訓每年超2萬人次;搭建區域科研服務與人才交流平臺,每年服務中小微企業20家以上。
在泉州建筑行業,幾乎每家企業都有該集團畢業生,很多都成長為中堅力量。該集團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多元投資主體職教集團培育A類建設項目。
據泉州市教育局高教科科長高世琴介紹,目前,泉州由7所高校分別牽頭組建智能制造、建筑、醫藥護理等3個省級職教集團,機械、信息、幼教、經貿、紡織服裝、鞋業、食品等7個市級職教集團,共有392家企業參與。
動態調整,專業緊跟產業
提高專業和產業的契合度,是破解人才供需“兩張皮”的前提和關鍵所在,校企雙方最為關注。為此,泉州教育部門推動建立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對接泉州傳統、重化、高新三大產業板塊的發展需求和17個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著力構建“親產業”專業結構。
截至目前,泉州高校共有省級高峰學科、高原學科、服務產業特色專業群、產教融合示范專業點等各類對接產業的學科專業類質量工作項目164個。高世琴說,泉州正大力推進一流專業建設,主動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急需等相關學科專業,加快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推動專業認證。
“專業設置隨時都在調整,職業教育要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企業需求升級。”黎明職業大學商學院院長姚宏偉說。2016年,隨著電商勃興,他將商學院的專業整合成5個專業群,在工商管理、商貿服務、會計基礎上,新增電子商務和金融物流,并在當年組織學院的25名教師、440名學生參與安踏“雙十一”實戰。“照本宣科一學期,不如真刀實槍實訓一星期。”
隨后兩年,結合實訓,圍繞企業現實需要,商學院推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圍繞學生的專業核心技能和職業核心能力,推出心理、談判等選修課程、微課程。黎明職業大學副校長余大杭告訴記者:“我們正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全校新設和調整的課程已近3000門。”
顛覆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操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而科學的課程設置,讓專業和產業更加契合,招工和就業對接十分順暢。“1月,2019年的應屆畢業生幾乎被預訂一空。”余大杭說。
泉州定期開展行業人力資源需求預測,完善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正負面清單”,引導職業院校精準對接行業、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設置專業、調整專業結構,重點建設適應區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專業及專業群,對被列入負面清單的專業從嚴控制辦學規模。同時,逐步完善質量年度報告制度,讓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反饋指導職業院校調整發展規劃和優化專業課程。(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通訊員 吳宗寶 魏婷婷)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泉州進一步推進物業管理規范和老舊小區整治管理工作2019-04-19
- 一季度泉州進出口同比增長8.96% 民企占出口總值七成2019-04-19
- 泉州市區奎霞巷將建街心公園 施工方案及圖紙已出爐2019-04-19
- 鼓勵產業急需高校畢業生來泉就業創業 泉州市將舉辦政策宣講會2019-04-19
- 泉州市區田淮街:一排車位 咋來了兩撥收費員2019-04-19
- 泉州今年至少整治老舊小區35個 探索多形式物業管理2019-04-19
- 泉州市出臺“港灣計劃” 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政策一覽2019-04-18
- 2019年五一泉州去哪玩?經典旅游線路攻略來了2019-04-17
- 泉州:企業、社會團體參與建設 “書房”處處開2019-04-17
- 泉州部分事業單位春季招聘 1068個崗位虛席以待2019-04-17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土方車“滴灑漏” 兩名司機受罰掃大街 連掃52019-04-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