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員給老人削蘋果陪老人聊天
■記者 龔翠玲 文圖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記者從泉州市民政局獲悉,截至2019年6月,泉州市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數量有110.2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4.51%,80歲以上老年人口16.2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4.70%,預計至2030年全市戶籍老年人口將達180萬,呈現出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的特點。當你老了或者你的父母老了,會希望以哪種方式安度晚年呢?
前段時間,一條名為“虛擬養老院”的詞條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實際上,早在2014年,泉州就已經開始了對“虛擬養老院”的探索:沒有一張床位,由政府主導建立一個智慧養老信息平臺,當老年人有服務需求時,只要撥打電話,就會有工作人員上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還可以根據老人的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在家就能安心養老。
“虛擬養老院”怎樣操作?市民的接受度如何?本期縱深,記者將帶您一探究竟。
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泉州智慧養老“護航”老人安度晚年
居家養老信息化平臺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養老,是一個社會的良心底色,考驗著一個城市的擔當。早于2014年,泉州市便開始對“虛擬養老院”的探索:一個24小時在線電話,可就近調度安排護理員,讓政府兜底的老人安心在家養老成為可能。經過多年來的推動,政府購買、市場運作的“互聯網+智慧養老”模式逐步在泉州市推廣開來,目前已實現所有縣市區全覆蓋,可滿足老年人“養老不離家”,致力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案例
阿婆從家中走失 電話定位成功找到
“太感謝你們了,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辦了。”近日,南安水頭鎮的李文都著實被母親陳償嚇得不輕。8月29日早上7點多,他去叫母親吃飯,卻怎么也找不到人,四處尋找無果正六神無主之時,他想起了母親攜帶的手機有定位功能,便趕緊撥打了泉州禾康968962話務平臺電話。電話接通后,話務員耐心地進行了詢問,經過搜索,平臺大屏幕上顯示了李文都母親陳償的基本信息:老人今年81歲,女性,有中風、腦萎縮的病史。隨后,工作人員迅速利用系統對老人的手機進行定位,在事發23分鐘后,成功找到了老人。
李文都介紹,母親喜歡出門,但經常忘記回家。今年領取了政府發放的有定位功能的“SOS”緊急救援手機,就特地將手機掛在老人身上,“沒想到還真能派上用場”。
老伯突感不適 平臺調度護理員上門
近日,家住石獅蚶江厝仔村的79歲老人黃作化及其家人,也對虛擬養老服務平臺表達了深深的謝意。
原來,前段時間,黃老伯家人外出時,獨自在家的他突感身體不適,情急之下,他按下了手機上的“SOS”求救鍵。于是,平臺立即聯系了離老人距離最近的護理員。幾分鐘后,護理員趕到老人家中。看見老人蜷縮在床上,特別難受,護理員在詢問老人身體狀況后,給老人喂水、喂藥、按摩身體等。在護理員的照顧下,老人的氣色逐漸有了好轉。
護理員每月上門 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
家住泉州市區東淮社區的盧錦娟夫婦皆已年過八旬,老人育有4個女兒,平時都不在身邊,二老免費領取了一部一樣的“養老”手機,和手機“捆綁”一起的,還有每人每月1.5小時的免費上門服務。
“我們年紀大了,一些家庭清潔工作做不了,有了免費上門服務,我們會讓他們來幫我們做個清潔。”盧阿婆介紹,以前都需要自己請家政人員上門服務,現在每個月都有人提前聯系好時間上門。“真的很感謝政府部門對我們的關心,也謝謝這些護理員的付出。”盧阿婆介紹,平時護理員上門除了打掃衛生,還會和老人聊聊天,很不錯。
護理員的到來,讓老人笑容滿面。
現狀
智慧養老服務 已實現全市全覆蓋
“虛擬養老院”是泉州智慧養老的一個縮影,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據了解,2014年10月,泉州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市級居家社區養老綜合性信息化平臺,通過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為特困失能、低保、空巢及失獨老年人群體購買居家信息化服務和實體援助服務。居家信息化服務內容包括發放服務終端手機一部,內含定期回訪、通話費、緊急救援、定位等服務;居家養老實體援助服務包括家庭服務、健康管理、緊急救援和助潔、助殘、助餐、助浴、助行、助醫等服務。
在人們的印象中,養老院應該是掛著醒目牌匾,被圍在圍墻里的,并且會有專門的處所。而在沒有一個床位的智慧養老服務中心,有著一個大屏幕以及許多話務人員,一旦有老人的電話呼入,大屏幕上就能顯示正在呼叫的老人名片,點開名片,老人的健康狀況、所在位置、定制的服務等信息一目了然。而平臺接到電話后便會立即調度附近的護理員,保證服務及時送達。呼叫中心24小時即時應答,傳遞服務需求,應對突發事件。
“除了調度中心,我們還建立了20個實體服務站,為老年人提供就近緊急救援服務及便民幫扶。”泉州市禾康智慧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歐鋆靈介紹。據了解,目前,泉州市12個縣(市、區)均引進了智慧養老服務中心,為“特困供養人員、低保對象、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重點優撫對象、計劃生育特殊家庭成員、重度殘疾人”中的老年人和80周歲以上老年人實施政府購買居家養老基礎服務工程。
為老人掏耳朵
市民
接受度有待提高 或還需補足短板
在泉州市區上班的孫女士認為,父母老了,子女一般都會照顧,但并不能事事照顧周全,比如幫老人洗澡、擦身等。之前她并不知曉有這樣專門的機構為老人服務,她認為如果這方面的知曉率增加,價格也合理,相信很多人都愿意購買這類服務。
“90后”的杜先生表示,據他了解,目前智慧養老模式不外乎是給老人請鐘點工,提供一些家政服務,但這些服務上門的護理員穩定性無法保證,倘若購買了服務,由不同的人上門服務,可能會給老人造成困擾。而護理員素質也可能參差不齊,安全性和專業性難保證。他認為如果只是老人生活起居上的照顧,真有需要的話,他更愿意請個保姆,自己挑選的會比較放心。
據了解,在實際服務老人的過程中,護理員也遇到過一些老人拒絕接受服務的情況。有些老人覺得這是騙人的;有些老人自尊心特別強,有困難卻不愿接受幫助;還有部分老人擔心周圍的人覺得其子女不孝,因此拒絕接受服務。
記者獲悉,目前除了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外,市民主動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人群還非常有限,只有極少數服務對象是市民自主付費的。
為老人擦身
機構
護理員定期培訓 已有較完善的機制
眾所周知,養老護理員是很辛苦的工作。一方面,不管嚴寒酷暑都要及時上門服務;另一方面,時常要面對臟亂差的情景,幫老人洗漱擦身、處理排便等。據了解,大部分護理員的年齡是45歲—55歲的婦女。
記者了解到,為了保證服務質量,智慧養老服務中心也在不斷進行探索完善。他們會定期對養老護理員進行專業護理培訓,還設置有一套較為完善的服務評價反饋體系。據歐鋆靈介紹,護理員上門前和服務后都會現場進行拍照并上傳服務系統以示簽到,這也是對服務時長的監督。另外,服務結束后,在征得老人同意的前提下,會讓老人語音進行服務評價。
另據了解,還有服務機構正探索服務過程錄制視頻的監督機制,在服務前征得老人同意進行視頻錄制,并進行回訪評價監督。
專家
模式可繼續完善 專業化人才培養很重要
泉州師范學院副教授張超介紹,對于大部分老年人來說,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都不喜歡離開家去養老院養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居家養老勢必成為一種趨勢。對于子女忙于工作,對贍養父母有心無力的,居家養老服務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子女的后顧之憂。“目前,居家養老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還需要加以完善。”
張超建議,加大財政投入,政府購買的智慧養老服務內容可以加以豐富,根據老人的健康狀況,給老人購買醫療康復服務、保健服務等。智慧養老的服務要走專業化道路,需要吸引專業化人才參與,需要加大對專業人員的培養和扶持力度,“在人才培養這方面,本地的學校可以加入其中,未雨綢繆做規劃,開設相關專業,培養專業化人才,政府或社工機構可以和這些學校進行合作,提供學生實習或社會實踐的平臺。”張超還表示,政府部門還可與志愿者團隊進行合作,大量開展上門助老活動,不僅幫助老人渡過生活上的困難,還可以與老人聊天解悶,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為老人修剪指甲
部門
“互聯網+智慧養老” 將多角度滿足社會需求
泉州市民政局養老服務科的工作人員介紹,剛開始“互聯網+養老”服務都是政府出資為政府兜底的老人購買服務,但隨著大家對養老的重視,漸漸地也有一些市民開始自費購買養老服務了。我市在智慧養老方面不斷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對象未來將更加精準,也會將更智能化、小巧化、多樣化的終端設備運用其中,讓兜底的老人們可根據自己的佩戴習慣選擇智能機、手環等終端設備。
而除了市級居家社區養老綜合性信息化平臺,一些“互聯網+智慧養老”服務機構紛紛入駐泉州,可多角度、全方位滿足全市老年人智慧養老的需求。我市已經基本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打造“海絲泉州 頤養樂園”的養老服務品牌。該工作人員介紹,“普通老人可以通過居家加社區實現社區居家養老,而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可以選擇機構養老。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選擇’的多層次養老服務格局。”
數說泉州養老
據了解,早在2012年年底,泉州市便已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全覆蓋,隨后在全省率先推動創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各服務中心(站)通過有償、低償、無償、志愿者服務和商業服務網點加盟等方式,開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文化娛樂、集中用餐等養老服務。截至2019年6月,泉州市468個社區已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2055個行政村已建成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村級敬老院)1464所、已建成街道和重點鄉鎮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69所。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中山路保護提升項目招募公共文明引導員2019-10-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