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施策 留住鄉愁
閩南傳統建筑是城市記憶的延續,承載著無數游子的鄉愁。在全市房屋安全“百日大整治”行動中,面對星羅棋布的傳統民居、建筑,如何有效加以保護,延續文脈,留住鄉愁?自3月中旬以來,泉州市在排查整治中嚴禁“一拆了之”等做法,各地因地制宜,根據實際分類施策,為保護傳統建筑探索出不少好辦法。
□記者 謝曦 通訊員 洪韋陽 呂璇
現場 修舊如舊活化利用
走進惠安縣崇武鎮張輝煌民居,盡管歷經75年的歲月洗禮,人們仍能從“四水歸堂”的民間傳統建筑格局,栩栩如生的石雕、木雕、磚雕等細節中,看出這座被稱為“泉春大厝”的古民居當年的不凡氣派。在封閉式修繕現場,工人們正在根據圖紙要求進行木料加工,梁柱的幾處關鍵部位都已被包裹保護。
“這座古民居的石雕、木雕、磚雕都非常精美,可以說代表著當時惠安工藝的最高水平。但因為年久失修,蟻蛀嚴重,原來的椽條、腳基等都有損毀。我們現在就是以最小的干預,盡最大的可能去修復它。”項目負責人李明法告訴記者,張輝煌民居的保護修繕工程計劃于8月底完成,修繕后將作為文化活動場所,實現古民居的功能復興。
在享有“中國建筑之鄉”美譽的惠安縣,像張輝煌民居這樣極具特色的傳統建筑不在少數。“在這次的房屋安全隱患排查中,對具有傳統特色、歷史文化價值但又存在安全隱患的古民居、古建筑,我們并沒有‘一刀切’地拆除,而是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這些古建筑進行修繕加固保護。后期,我們將結合建筑原有的功能和產權人的意愿,進行活化利用。”崇武鎮副鎮長柯清滄介紹,今年崇武鎮計劃實施10棟古建筑的修繕維護工程,目前正在進行施工的1棟,還有3棟已完成修繕設計方案。
原則 處置嚴禁“一刀切”
“安全+保護”兩不誤
“文史、古建筑等專家認定具有保留價值的傳統建筑危房,我們將按照相關保護要求,進行修繕加固。”市房屋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早在房屋安全“百日大整治”行動之初,市指揮部就印發了《關于堅決禁止房屋安全隱患處置工作“一刀切”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地在處置傳統建筑隱患房屋時,嚴禁“一拆了之”等敷衍應對做法。屬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已列入歷史建筑普查成果的建筑以及有保護價值的傳統風貌建筑,要“應保盡保”,整體保護,按照相關保護要求采取修繕加固等處置辦法,不得擅自拆除。市住建局還出臺《傳統建筑修建技術導則》,為古建筑設計施工提供指引。
在精準明晰的“指揮棒”引導下,各地相繼探索創新舉措,不斷加強對古建筑保護工作。
晉江制定了古建筑排查處置若干措施,明確傳統建筑危房的處置方法及舊構件、舊材料的收集管理;永春東平鎮東山村發動鄉賢籌集資金80多萬元,聘請本地老工匠,采用傳統工藝,對育德堂、下厝堂、田中堂等三棟古民居進行修繕加固,并計劃利用閑置古民居引入茶館、民宿、書畫院等新文化業態,激活老宅魅力;洛江虹山鄉蘇山村引進客商對此次排查出的隱患古厝進行加固改造修繕,打造獨具蘇山特色的古厝咖啡文化創意館。
“安全+保護”兩不誤的務實舉措,正讓泉州越來越多的古民居、古建筑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煥發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唐秀敏
- 鼓浪嶼最大紅磚古厝群占地3100多平米 凝結祖孫三代心血2018-06-08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泉港區人大代表巡河“問水” 水環境得到2020-06-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