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孩子們在社區睦偶9號館公共活動空間學習知識。 (通政社區供圖)
“文武一條巷”——說的是位于中心市區中山路鐘樓以南向西,東起中山中路,西止于會通巷的通政巷。再過不久,這條巷子將作為泉州古城29條背街小巷綜合提升工程首批啟動的巷子,率先動工。這條全長不足200米的巷子,人文氣息與市井氣息交織,一半詩意一半煙火,將成為古城里具有獨特生活美學的巷子。
小巷里,大幸福。得益于泉州古城的保護提升,通政社區打造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模式,為街巷居民的幸福指數持續“做加法”,通政社區已成為泉州古城高品質社區建設的生動實踐。
□記者 殷斯麒
歷史遺存豐富 新潮民宿聚集
通政社區轄區雖僅約0.2平方公里,歷史遺存之豐富卻令人驚嘆,單通政巷不僅存有總督府邸遺跡和泉州地區現存唯一的小姐梳妝樓,還有百年祠堂傳承泉州木偶文化。這里卻又十分新潮,不大的社區里就有11家民宿,幾乎包含了泉州古城里必打卡的特色民宿。
“我們社區的民宿風格迥異,龍玲閣是南洋別墅特色,上清樓是日式庭院和閩南大厝風格,總督府民宿主打名人故居體驗,奎宿是白色的文藝風,西街行舍是高奢風,還有適合家庭住宿的三五小筑等,11家民宿各有特色,分布在通政巷、會通巷、奎霞巷等地。”通政社區黨支部書記陳淑華介紹,以前社區里以中老年人居多,隨著新業態的入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社區,也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年輕血液的加入,讓老街巷多了生機和活力。“以前西街行舍旁邊有一塊空地,社區居民都到那里倒垃圾。現在民宿多了,通過做工作,居民們提升了主人翁意識,開始自覺維護社區環境,垃圾都拿到指定地點或者給上門回收的衛生員,我們社區幾條街巷現在都沒有大的垃圾桶,居民自覺保持衛生整潔。”陳淑華說。
社區營造激活力 鄰里的心更近了
已經80多歲的老吳是通政社區的吉他愛好者,今年以來,他跟一群社區的老伙伴組建了音樂小組,經常到通政巷的睦偶9號館練習,吸引了不少粉絲。除了音樂小組,社區還有南音小組、廣場舞小組等,社區居民們紛紛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有空了就聚集起來逗樂,鄰里間交流多了、心更近了。
這樣的變化來源于睦偶9號館的誕生。這個兩層共100多平方米的空間如今是免費的社區公共活動場所,專供大家舉辦各類活動。“以前沒有這樣的地方,大家集體活動少。現在有了活動場所,我們都很喜歡來,又能交流、又能彈奏。”老吳說。
“社區從2017年開始推進社區營造項目,根據居民的需求,社區拿出這個地方作為公共活動空間,讓鄰里們交流和活動。”陳淑華說,這里正好與泉州通政中心小學面對面,所以空間里還有四點半學堂,給等父母下班的孩子寫作業、看書的地方。這里也是社區的暑期學堂,目前已經舉辦了南音、木偶等暑期班,社區的小孩都踴躍參與。
黨員巷長制 打通基層治理微循環
見人見物見生活。通政社區目前有常住人口近2000人,很多居民從小就住在巷子里,與千百年留下的文物古跡為伴。為了創新社區治理,通政社區也成為最早設立巷長制的社區之一。
“我們巷子里有小學,在巷長的組織下成立護學崗,在上下學高峰期保障交通暢行有序。”通政社區黨建工作人員陳宇說,上下學容易造成巷子擁堵,巷長組織家長和黨員們做好錯峰上下學的護航工作。此外,巷子里還設置“巷長議事廳”,專門解決各種糾紛和難題,還定期舉辦活動。
街巷提升工程即將啟動,為做好群眾工作,社區的幾位巷長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巷長都是社區里德高望重的老黨員、老居民,這次綜合提升工程要動工,巷長們進行入戶調查和宣傳,大家都非常支持,希望能進一步提升社區街巷環境。”陳宇說。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加速投資 力爭彎道超車2020-08-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