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照明拿著刻紙作品向同學們講述“南湖紅船”的故事 施遠圻 攝
東南網4月27日(本網記者 傅心玫 通訊員 施遠圻)“同學們,我手中的這幅刻紙作品是一艘紅船,你們知道這其中的故事嗎?”在鯉城區實驗小學刻紙興趣班上,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呂照明拿著一幅醒目的紅色刻紙作品,向同學們講述“南湖紅船”的故事,孩子們目不轉睛,聽得津津有味。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我將黨史故事作為創作題材,讓孩子們在學習刻紙技藝的同時感悟革命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呂照明介紹道,作為學校外聘教師,在這學期每周一節的刻紙興趣課上,他都會帶來刻好的“黨史故事題材”系列作品范本,讓孩子們臨摹刻畫。
一把刻刀展技藝,菲林片上刻繪百年黨史
呂照明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從小便在書本、連環畫中學習到不少紅色故事,長大后他還經常搜集相關書籍,主動學習了解那段烽火歲月。去年8月份,呂照明萌生出創作“黨史故事題材”系列作品的想法,用刻紙的方式來講述黨史故事。
于是,他便收集紅色連環畫、重新學習相關歷史知識,從黨史故事、人物中汲取創作靈感,進行繪圖刻畫。每當遇見專業知識,他還向從事相關工作的同學、專家請教。
與傳統刻紙不同,呂照明選用的是一種叫菲林片的特殊材料,這是一種印刷制版所用的膠片,由紅白兩層透明塑料薄片組成。呂照明便是在第一層紅色透明薄片上創作,“傳統刻紙講究線線相連,但用菲林片刻畫時一些線條可以斷開,因為上下兩層之間有吸附性,不會脫落,人物刻畫更為傳神。”呂照明說,菲林片不易褪色,也讓作品更易保存。
但在菲林片上刻畫也十分有難度,一旦不小心傷到第二層塑料透明薄片,就會對整幅作品造成不可逆的損毀。所以一幅作品從構思到最終出爐,常常需耗費超過一周的時間,每一刀都要恰到好處,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十分考驗刀工。“我從黨史學習中汲取靈感,又在創作過程中,得以重溫黨史,感受十分深刻。”呂照明說道。
刻紙作品《古田會議》 呂照明供圖
紅色“基因”傳承,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
截至目前,呂照明已創作完成《南湖紅船》《南昌起義》《古田會議》《井崗山會師》等近20幅作品。每一幅作品就是一則黨史故事,這也成為他進校園授課的最佳素材。如今,在他的課堂上,孩子們不僅能動手學習傳統刻紙技藝,還能聽到生動有趣的黨史故事,了解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光輝歷程。
“呂老師的課有意思、有深度,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在旁聽過程中,學校美術組的教師們發現孩子上課熱情度極高,“將黨史知識與學科知識相融合,這一形式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學校美術教師紛紛表示。
“聽同學們說,呂老師上課非常幽默有趣,不僅能動手而且還能聽故事,所以我這學期選擇參加刻紙興趣班。”四年級學生黃子涵說道,每次聽完老師講的黨史故事,黃子涵回家后都會通過網絡、書籍或者詢問長輩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了解了這些黨史故事,我心中不僅感到驕傲也非常感動。”
如今,呂照明仍每天堅持至少兩個小時的“黨史故事題材”系列作品創作。創作之余,他積極參與一些單位、社區舉辦的活動,現場展示系列作品及刻紙技藝,以刻紙作品為載體,發揚紅色傳統,傳遞紅色初心。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軍民雙擁魚水情 義診送藥送藥入營暖兵心2021-04-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