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凈寺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之一 (陳英杰 攝)
泉州清凈寺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之一,千年以來,不斷吸引著遠渡重洋的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聚集,開展禮拜宗教活動。該寺西側是代表儒家文化的府文廟,東邊是民間信仰重要代表——關帝廟,各種宗教信仰和諧共處于一條街道上,可見泉州文化的包容與多元性,涂門街也成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的精彩華章。1961年,清凈寺經國務院公布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又入選“中國十大名寺”,也是唯一入選的伊斯蘭教清真寺。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 三方石碑講述泉州文化多元包容
“此地人們的第一座禮拜寺,就是這座最古老、悠久、吉祥的禮拜寺,名稱‘艾蘇哈卜寺’,建于回歷400年(公元1009年—1010年)。300余年后,艾哈邁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設拉子著名的魯克伯哈只,修復并更新了它,建筑高懸的穹頂、加闊了甬道,重修了高貴的寺門并翻新了窗戶,于回歷710年(公元1310年—1311年)竣工。”在泉州清凈寺尖券門上方的兩行阿拉伯碑文,述說著悠久的歷史。
公元1009年,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資,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了一座名為“艾蘇哈卜寺”的清真寺,又名“圣友寺”。1310年,來自波斯設拉子(今伊朗)的穆斯林重修了寺院,所以其風格受到波斯設拉子當地清真寺的影響,現在世人看到的就是重修后的遺存。
清凈寺作為使用至今的文化遺產,從古至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與保護。寺院內有兩方與保護管理有關的重要碑刻。一方是《重修清凈寺碑記》,1609年李光縉所撰,記錄了當時修繕清凈寺的經過,碑文中提到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十二月、二十四節氣等中國傳統觀念,這也可以看出當時傳統士大夫對于外來文化,也會用中國文化加以解釋。另一方是《重立清凈寺碑》,是由吳鑒撰于1350年,是南門清凈寺舊物。后因寺毀,該碑被移置涂門街清凈寺,碑中提到“創茲寺于泉州之城南。今泉造禮拜寺,增為六、七”,描述了伊斯蘭教從海路傳入泉州、在泉州興盛和建寺的情況,特別記錄了當時泉州已建有清凈寺六七座。
值得一提的是《敕諭碑》,是1407年(明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頒發保護伊斯蘭教寺院的文告。碑文中記載“今特授爾以敕諭護持,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違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要求各地官員、軍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違者治罪。
據悉,14世紀末期,泉州地區由于戰亂,伊斯蘭教寺院荒廢,穆斯林的朝拜活動受到影響。到了15世紀初期,明朝皇帝朱棣頒布了圣旨來保護穆斯林及其寺院,由此穆斯林后裔在泉州得到延續。
云集番商帶來異域文化宗教 寺廟建筑石刻訴說燦爛海上貿易歷史
“商業和買賣,不妨礙他們念頌安拉、做禮拜、納天課。”“船舶靠安拉的恩惠航行于大海,為的是讓你們見到他的神跡。”“他們站著、坐著、躺著念頌安拉,他們冥想他對天地的創造。”……
泉州師范學院教授吳幼雄說,在清凈寺內有許多《古蘭經》阿拉伯文石刻,說明來到泉州的伊斯蘭信徒多為從海上遠航而來的商人,反映了穆斯林嚴格的教規及其精神追求,也有祈禱真主保佑來泉貿易的航海者。
吳幼雄為《泉州宗教石刻(增訂本)》作者之一,其父親吳文良被譽為“填補我國海外交通史研究空白的人”。吳文良先生生前向泉州文物部門捐贈的上百方古代宗教建筑和墳墓石刻遺物,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重要館藏文物,其中就有許多伊斯蘭教石刻,成為“海絲”文化的重要見證。
“過去數十年,我市發現和搜集的古阿拉伯文碑碣有數百方,這些碑碣可分為兩類:一是已毀沒的伊斯蘭教堂的阿拉伯文字石刻,這些石刻記載有清凈寺建設者的名字和國籍;有的是已毀沒的清凈寺的刻有《古蘭經》的壁龕石、門楣石,以及石墻上的《古蘭經》石刻和清凈寺石碑的石座等。另一類是刻有古阿拉伯文字(有的是阿拉伯字和漢字并用)的墓碑石。”吳幼雄說,這些新的發現與研究成果不少收進了2005年出版的《泉州宗教石刻(增訂本)》。
吳幼雄說,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民來到泉州做生意,不僅將他們的貨品帶到泉州,還從泉州采購陶瓷、絲綢和茶葉等商品運回去,有些商人就留在泉州生活,還將他們的文化和宗教帶到這里,泉州清凈寺就是其中的典范,見證了燦爛的海上貿易歷史。
宋元時最多曾建六七座清凈寺 如今泉州仍有數萬阿拉伯后裔
“纏頭赤腳半蕃商,大舶高檣多海寶”,元末明初詩僧宗泐在《清源洞圖》中生動地形容來泉州的穆斯林商人占有半城人數。
宋元時期,許多阿拉伯、波斯、中亞的穆斯林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來到泉州,人數多時修建的清凈寺多達六七座。他們沿襲“圍寺而居”的傳統,圍繞清凈寺聚族而居,甚至形成獨特的“穆斯林社區”。上千年來,穆斯林們在泉州自由地經商、傳教、生活,不斷推動泉州海上貿易的發展,成為古泉州港繁榮的一股重要力量;他們還與本地漢人通婚,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融入本土文化的同時,也維系著自己固有的文化傳統。
泉州現有阿拉伯血統的后裔數以萬計,不少仍居住在清凈寺周邊,依然傳承著伊斯蘭風俗習慣,保留開齋節、主麻日禮拜及古爾邦節等節慶活動。多年來,清凈寺等伊斯蘭教遺跡吸引了大批海內外賓客和瞻仰者。
“在泉州穆斯林后裔家族中,蒲、丁、郭三姓人數最多,在歷史變遷中逐漸形成較為具有特色的聚居區,尤以永春縣達埔蒲氏、晉江陳埭丁氏、惠安百崎(奇)郭氏最為世人所熟知。他們在不斷融入泉州文化中也保持著部分伊斯蘭文化傳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瀚說,泉州這座城市最動人之處,就在于以開放、包容的胸襟,容納著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處一城,不同信仰在這里交織互動。清凈寺既留存著泉州海上貿易的發展印記,又刻寫著泉州伊斯蘭宗教文化的歷史縮影,更折射出中阿文化交流的絢爛篇章。
2009年10月,泉州清凈寺新禮拜堂落成,新禮拜堂坐落在清凈寺東側,占地2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480平方米。由阿曼蘇丹卡布斯國王個人出資50萬美元捐建,為清凈寺建寺1000周年獻上賀禮,更成為中阿兩國人民友誼的新見證,續寫“海絲”情緣。
我的名片
泉州清凈寺始建于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歷代屢有修繕,是體現泉州作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產要素,也是宋元時期遠渡重洋來泉州經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貴物證。它見證了10至14世紀泉州海洋貿易繁榮時期,中國與阿拉伯地區間密切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記者 陳智勇)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泉州清凈寺和九日山摩崖石刻 兩遺產點整治方案獲批2016-12-22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軍民雙擁魚水情 義診送藥送藥入營暖兵心2021-05-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