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
25日,在泉州項目遺產點洛陽橋及橋南古街,群眾自發舉辦文藝表演,共同慶祝申遺成功。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通訊員 葉金玉 楊福安 攝
25日,泉州府文廟廣場上,提線木偶前來為泉州申遺成功助興。福建日報記者 吳恩兒 攝
東南網7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王敏霞 黃瓊芬)1000年前,刺桐絢爛的泉州城,曾為世界海洋商貿史的重要地標。“東方第一大港”,梯航萬國,連接中外,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盛景。
1000年后的今天,環灣向海的泉州城,成為世界遺產地圖上的文化坐標。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堅韌進取,融通古今,吸引著人們前來尋見宋元中國。
7月25日,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審議,“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入列《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6個、我省第5個世界遺產項目。
回望20年申遺之路,文化的韌性、萬眾一心的合力、百折不撓的拼勁,讓泉州這座底蘊深厚、溫潤的古城,璀璨綻放在人類文明的星空。
驚艷世界! 為什么是泉州
泉州是一座“活著”的文化遺產之城,擁有5項世界級非遺、44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次入列《世界遺產名錄》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由泉州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和空間構成,包括開元寺、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文廟及學宮、清凈寺、市舶司遺址、天后宮、德濟門遺址、順濟橋遺址、真武廟、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安平橋、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洛陽橋、伊斯蘭教圣墓、老君巖造像、九日山祈風石刻、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在泉州項目申遺文本技術團隊負責人傅晶看來,泉州的系列遺產包括寺廟、橋梁、墓葬、建筑遺址等多種類型,體現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構成了一個復合型系統,“這無疑豐富了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類型,彌補了世界文化遺產中的東方海洋文明空白”。
宋元時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和航線以泉州刺桐港為中心,南宋市舶司的建立促使泉州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港”。
“市舶司有點像今天的海關,南外宗正司是管理宗室的機構,都屬于官衙,反映了當時古泉州的城市地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說。
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橋梁技術造就了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洛陽橋,“睡木沉基”技術建成了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安平橋,產于磁灶窯和德化窯等窯爐的精美陶瓷作品推動了海上貿易活動,安溪青陽塊煉鐵產品被證明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重要商品……
世界遺產大會上決議認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所包含的22個遺產點涵蓋了社會結構、行政制度、交通、生產和商貿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至14世紀逐漸崛起并蓬勃發展,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泉州的文化多元、開放、包容。”行走泉州古城,人們會發現,這里多種宗教和諧共存、多元文化兼容并包。泉州申遺成功后,這座古城的榮光以及背后的豐富蘊涵,正被更多人所看見。
各方合力!申遺之路如何走過
夢圓時刻,申遺路上的每個重大節點,全程參與了泉州申遺的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歷歷在目。習近平總書記2001年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研究部署泉州項目申報世界遺產工作。以“海上絲綢之路東端——泉州”開啟申遺之路至今,泉州走過了20個年頭。其間,經歷諸多變數和波折,韌勁十足的泉州,從未放棄努力。
“代表中國申遺,責任重大,歷屆泉州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不留退路。”泉州市副市長周真平說,泉州市把申遺作為“一號工程”,多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申遺,是一項系統工程。泉州市成立系列遺產協調管理領導小組,先后出臺三部地方法律法規,并將遺產保護納入各級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綜合評價體系,納入財政預算等“五納入”,22個遺產點均設置了日常管理實體。
“泉州申遺成功,貴在保護持之以恒。”晉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吳金鵬說。晉江磁灶金交椅窯址2002年開始考古挖掘,當地先后投資3000多萬元,建設了懸空觀光梯和窯棚。納入遺產點之前,窯址保護及考古研究也未停止。
申遺,更是一項專業工程。“不同于以往入列的項目,泉州是通過多種元素組合支持一個主題申遺,可以說史無前例、挑戰巨大。”泉州海交館館長丁毓玲說。
主題之變,是泉州申遺成功的關鍵。
2019年,在國家文物局協調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博物館及遺產項目負責人蘇珊·奧吉來泉實地考察后,調整遺產點的敘事邏輯,確定了“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這一鮮明主題。泉州申遺之路,方向進一步明晰。
隨即,“國家隊”力量迅速下沉泉州。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三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汪勃駐扎泉州、“深挖”泉州,也愛上了泉州。“泉州古城是文化傳承有序、信仰協同發展的典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2020年12月召開的泉州古城考古學術研討上,汪勃和考古專家們一道,發布了市舶司遺址、南外宗正司遺址、安溪冶鐵遺址、德化窯址等考古成果,為申遺提供了有力的實證物證。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增補的6個遺產點之一。“這個點的發現,可謂大海撈針。”泉州海交館副館長林翰回憶說,為找到“泉州是重要的冶煉生產基地”的佐證,他和同事把文獻中泉州含有“冶”和“鐵”的幾百處地名全找了出來,再發動相關專家挨個跑、重點跑、反復跑。單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林翰就跑了8趟。
愛遺護遺!千年古城用心守護
“這一天,我們盼了20年!”喜訊傳來,九日山祈風石刻的守護者胡家其難掩激動。
1989年,為整理好九日山祈風石刻迎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察,胡家其放棄在廈門的高薪職位返回泉州,接下這一重擔。
環境整治、石刻整理、講解接待……他每天起早摸黑修葺石刻,不敢懈怠。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隊蒞臨泉州,對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贊嘆不已。蒙塵明珠再度閃耀,但胡家其的守山之旅至今不止。
在泉州,申遺工作使遺產保護更加深入人心,像胡家其這樣的愛遺護遺人士還有很多。“官方主導、社會參與”形成了良好的傳統,這也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經歷千年能夠完整保存的根本原因。
從1998年開始,九日山下的南安市豐州鎮旭東村150多名村民自發排練《九日山祈風儀典》,每年表演不間斷;在開元寺,數千名義工承擔了寺內的疏導人群、維持秩序、清潔衛生等工作;在泉州很多地方,人們推動遺產保護進村規民約、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千家萬戶,形成千人講解志愿者、千人一線巡查員,培養了萬人愛遺護遺熱心人士……
千百年來,泉州人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已刻進骨肉,這種情懷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泉州人愛遺護遺的文化基因。同時,泉州堅持申遺惠民的理念,讓群眾的獲得感因申遺而逐日增強。
“近年來,洛陽橋開展環境綜合大整治,面貌煥然一新。這不僅提升了歷史街區的環境品質,還留下了這座城市的煙火氣。”洛陽橋橋南古街居民王先生感慨地說。
“活態傳承”是遺產保護的另一把“金鑰匙”。泉州重視保護與遺產點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組織、支持開展閩臺對渡文化節、媽祖信俗等傳承活動,讓群眾通過活態傳承更廣泛地參與到遺產保護中。同時,通過把歷史建筑用作文化空間,吸引周邊居民參與文化傳承,使遺產保護能夠“見人,見物,見生活”。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泉州保護文化遺產新的起點。”泉州市委書記王永禮表示,泉州將繼續加強對申遺成果的保護與鞏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好、利用好,讓申遺成果惠及更多的民眾,并與世界各國人民共享遺產財富。
責任編輯:趙睿
- 海外僑胞熱議泉州申遺成功:發揮僑界優勢 宣介泉州魅力2021-07-29
- 泉州文化從此走向世界大舞臺2021-07-28
- 20年終圓夢 國家文物局解讀泉州申遺成功四大原因2021-07-28
- 講好泉州故事,傳播好福建聲音2021-07-28
- 泉州13個系列遺產展示館開館2021-07-27
- 后申遺時代,保護傳承好千年瑰寶2021-07-27
- 福建泉州:千年古城的“多面”生活2021-07-27
- “李發彬,你是泉州人的驕傲!”2021-07-26
-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項目通過審議2021-07-26
- 專訪泉州項目申遺文本技術團隊負責人傅晶:能為家鄉申遺作貢獻非常榮幸2021-07-26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13個系列遺產展示館開館2021-07-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