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報記者 吳宗寶 吳聰偉 通訊員 鄭其全 實習生 陳雨渟 一屆奧運,三枚獎牌。泉州基層體校如何栽培出“冠軍苗子”?
東京奧運會男子舉重61公斤級冠軍李發彬、羽毛球混雙冠軍黃東萍、男子體操團體銅牌林超攀……連日來,泉州籍的3名奧運選手接連在東京奧運會賽場上摘金奪銅、連傳捷報,取得2金1銅的戰績,這也創造了泉州籍選手參加奧運會的歷史最佳成績。
基層體校作為體育人才的“第一關口”,如何發現、培養和輸送“冠軍苗子”?近日,記者前往培養出2名本屆東京奧運會冠軍選手的南安市體育學校,一探究竟。
“選好苗子,就是成功的一半!”
7月30日下午2時許,走進位于府前大道的南安市體育學校時,看到一張醒目的紅色大海報,上面寫著“熱烈祝賀我市運動員黃東萍代表祖國出征東京奧運會”,這已經是7月份該校舉辦的第二場奧運會觀戰活動。
“東萍加油!中國必勝!”在觀戰的教室內,一群身穿紅色T恤的小學生舉著國旗和加油海報,早早地坐在前排的座位上,為即將出戰的師姐黃東萍吶喊助威。該校年僅7歲的學生王逸楊激動地說道:“發彬、東萍是我的榜樣!我要向他們學習,爭取長大后拿個奧運會冠軍!”
這座占地155畝的縣級業余體校,憑什么能夠誕生泉州籍運動員首枚和第二枚奧運會金牌?南安市體育學校校長楊再發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學校不斷深化體教融合機制,突破招生選材難題,堅持走體教融合發展之路,大力夯實育才基礎,提升體校的綜合實力,確保優秀體育苗子‘選得進、留得住、送得出’。”
“選好苗子,就是成功的一半!”楊再發表示,學校堅持選材第一,每年都會組織全體教練員深入各鄉鎮小學“選苗子”,“初選的苗子要集中到學校進行短期集訓,經測試、文化考試、體檢、面試,再擇優錄取。像李發彬就是我們學校舉重教練王德興到南安龍門小學挑選‘新苗子’時發現的。”
“當時進來后,這孩子的天賦很高、勤學好練,校領導都認為是棵‘好苗子’,要重點培養。”回憶往事,王德興歷歷在目,他介紹,“進入學校后,發彬一邊認真讀書,一邊體育訓練,每天清晨就跟著其他20多名運動員在一間破舊的鐵皮房里做速度、力量、靈敏、協調、耐力等基礎性訓練。他不僅體育科目進步快,文化學習成績也不賴!”
20年后的夏天,李發彬在東京以313公斤勇奪冠軍,并打破該級別挺舉和總成績奧運紀錄,站上領獎臺的那一刻,王德興成就感滿滿:“事實證明,我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他就是棵‘好苗子’!”
創新探索網點校建設模式
7月30日下午摘得東京奧運會羽毛球混雙金牌的黃東萍,也是從南安市走出來的。把時間軸撥回到2002年9月,黃東萍進入南安市體校設在國專中心小學的羽毛球訓練班,師從啟蒙恩師黃建紅。經過3年的培養,她成功被學校輸送至福建省少體校。
“探索網點校建設模式,是我們辦校的新思路,有助于推動項目訓練進校園,優選后備人才,黃東萍就是通過這一模式培養起來的。”楊再發介紹,“這種模式由學校派出教練員,在具有傳統項目基礎及一定訓練條件的學校建設訓練網點,不斷鞏固業余訓練。在網點校訓練的運動員,通過基礎訓練、培養興趣,好的苗子可以向上輸送,其他的運動員則升入普通中學學習。”截至目前,該校現已完成擊劍、射箭、羽毛球、乒乓球、籃球、田徑等10所網點校的建設。
在訓練過程中,學校根據“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的各項指標要求,對計劃、總結、選材、大綱考核、技術檔案等常規進行規范要求。各項目教練員全面加強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術的訓練,根據運動員的不同年齡、性別、水平、特點,合理安排,區別對待,力爭訓練科學實效,為運動員輸送到上級體校、體工隊打好基礎。在運動員輸送后,教練員會持續跟蹤輸送運動員情況,了解運動員訓練情況和思想動態,盡到保駕護航的責任。
“榜樣的力量也特別重要!”楊再發補充說,“比如,李發彬每次回鄉探親的第二天,總會馬不停蹄地到母校的訓練場,與教練、老師、隊員交流經驗。在交流中,教練技術不斷提升,同時為學生樹立了榜樣!”
“我們也積極組織教練、運動員參評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激發他們愛國奉獻的熱情。”楊再發說,多年來,按照“選好苗子、打好基礎、積極輸送、不斷提高”總要求,已經持續向上輸送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涌現出陳海威、黃東萍、李發彬、黃少坤、王烏品、陳冰冰、葉泳濤、許燕茹、戴偉斌等優秀運動員。
南安市體育學校的培養模式,是泉州基層體育學校的典型之一。近兩屆奧運會,泉州運動員參加人數始終保持在4名,參加的項目在不斷擴大。其中在第32屆東京奧運會有擊劍陳情緣、體操林超攀、羽毛球黃東萍和舉重李發彬。
泉州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吳忠溪介紹,泉州體育秉持實現奧運爭光計劃、為國家為家鄉培養奧運選手的目標,不斷加大后備競技人才梯隊的培養力度,泉州籍運動員在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場上成績斐然。其中,深化體教融合改革力度,由原來的集中訓練調整為項目下沉基地校,教練跟隨項目進校園;引進優秀高水平教練員,充分發揮教練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伯樂”作用。
泉州市委人才辦主任傅鑫表示,體育人才是我市社會事業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持續通過人才“港灣計劃”一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健康泉州”建設,全面推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均衡發展、快速發展的同時,持續鼓勵基層積極向上輸送優秀運動員,激發運動員在賽場奮勇拼搏、勇爭第一精神,用最好的佳績奉獻祖國、回報家鄉。
責任編輯:唐秀敏
- 24年7屆奧運都帶回金牌 神秘體校誕生哪些巨星2016-08-25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13個系列遺產展示館開館2021-08-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