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府文廟《泉州教育史話》專題展示館里,有一方碑刻記載宋代泉州廟學變遷,見證了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后,泉州廟學的地位隨著皇室宗親子弟的入駐而“水漲船高”,反映了泉州文廟及學宮成為宋元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
宋《泉州重建州學記》石碑拓片(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供圖)
記載廟學變遷 文廟曾有200多方碑記
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負責人何振良介紹,所謂泉州州學,亦是指泉州府文廟廟學,即依孔廟而建學。自唐以后的封建社會,包括福建在內的各區域都有一定規模的官學,府有府學,州有州學,縣有縣學。官學往往是與孔廟結合在一起的,各個地方設立孔廟的同時,大都在孔廟內或周邊地區設置一定規模的教育機構,形成獨特的廟學合一體制,泉州也不例外。
“泉州廟學由來已久,自宋朝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每一次的廟學變遷,都有立碑刻以記其事,流傳下來了的歷代石刻碑記多達200多方。”何振良說,然而隨著歲月變遷,許多碑記原刻已毀佚,《泉州重建州學記》碑刻是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塊碑石。
這方《泉州重建州學記》,原置于泉州州學(即今府文廟),新中國成立后一度移徙泉州大開元寺準提禪寺內,為泉州市文管會收藏保管。20世紀90年代,泉州博物館(籌)布置古代教育史展覽,復回歸府文廟。
據測量,《泉州重建州學記》碑石為黑頁巖質地,拱頂,其現狀長180厘米、寬93厘米、厚12厘米。石碑下部破損,左側有缺,碑面尚完好,碑刻文字絕大部分筆跡清晰。碑記篆額分3行書寫,碑刻正文分28行,字體正書,端莊秀麗。
南外宗正司入泉 促進廟學的發展
何振良介紹,該碑約刻于宋紹興八年(1138年)戊年三月,碑文為張讀撰、李邴書,趙奇題額。碑文作者張讀,宋紹圣四年(1097年)進士,歷任泉州通判、興化知軍事,他擅長文辭,閩中碑碣很多出自他之手;碑文字書者李邴,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曾任兵部侍郎、后拜尚書右丞、資政殿大學士,紹興十六年卒于泉州;題額者趙奇,史料沒有過多記載,只知道其官職為“左朝請郎提舉福建路茶事常平等事兼市舶”。
碑文講述了泉州州學的修建始末。據記載,紹興六年(1136年),新太守劉子羽出知泉州后,前往州學探視,看到學宮建筑搖搖欲墜,他當場放話:“學校不修,太守之責!”幾經籌劃實施,終于在舊址上按左學右廟建制,增高舊基二尺余,擴大規制,使學宇完備。
何振良認為,廟學體制是古代重要的教育體制,宋紹興三年(1133年),南外宗正司司署正式移置泉州,從此,南外宗正司成為管轄泉州、漳州趙宋宗室的衙門。“南外宗正司的遷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廟學的發展,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入廟學學習成為時尚,成為入衙做官的階梯,南外宗正司的‘宗學’不可能不考慮這種情況,由此泉州廟學的地位也隨著皇室宗親子弟的入駐而水漲船高,這不僅維護了南宋統治者的統治地位,同時對于泉州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泉州晚報記者 張素萍 通訊員 何振良)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泉州府文廟大成殿修繕獲國家級褒獎2021-03-11
- 女兒和兒子無法贍養 兩八旬老人被丟泉州府文廟2017-02-06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20年終圓夢 國家文物局解讀泉州申遺成功四大2021-09-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