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面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經濟發展需求,泉州市著力解決科研創新資源匱乏、創新能力薄弱等短板,積極對接國內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央企等,先后引進共建18家大院大所,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極核”。
18家大院大所中,從合作主體看,可分為中科系、大學系、軍工系、企業系,其中與科研院所合作3家,與知名高校合作8家,與軍工企業合作2家,與行業龍頭企業合作3家,與社會團體組織合作2家;從專業領域和產業指向看,突出為產業科技創新“量身定制”,已覆蓋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紡織鞋服、石油化工、新材料、陶瓷建材、生態環保等“新”“老”產業領域。
這些科研平臺猶如“梧桐樹”,為泉州引來四方“鳳凰”,并承擔著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重大創新產品的研發攻關任務。來自市科技局的統計數據,18家大院大所累計引進各類人員800余名;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559項,獲授權專利632項。
大院大所服務成為泉州本土企業的創新“專業隊”,有效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據統計,18家大院大所已累計服務企業近5000家,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645項,獲橫向技術服務收入1.49億多元。隨著高質量發展進入深水區,這一數據持續“走強”:今年上半年,這些科研平臺已服務企業735家,與企業合作研發及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18項,資金收入超1.1億元;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78項,同比增長達200%,技術合同成交金額2709.62萬元,同比增長達159.48%。
黨員看變化——
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黨支部書記馮少平:
聚力智能制造研發為傳統產業賦能
為140余家企業提供技術和咨詢服務,承擔各級財政科研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200余項;建立1個國家級平臺,獲批福建省智能裝備數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省級院士工作站等4個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完成的部分樣機或生產線在50余家企業得到實際應用和試生產……談起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這些年取得的成就,黨支部書記馮少平如數家珍。
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是泉州市人民政府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共建,于2014年11月20日成立的泉州市重點建設科研平臺。“這些年我們加大了智能制造技術的自主研發力度,為泉州龐大的制造業賦能。”馮少平介紹,研究院主持開發了30余種專用數控系統,廣泛應用于泉州紡織鞋服、水暖衛浴、石材加工、機械裝備等多個傳統制造業,累計申請知識產權334件,授權知識產權272項。
不僅如此,得益于泉州人才“港灣計劃”的實施,泉州華中科技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還打造了一支精良的科研人才隊伍。目前,研究院100余名員工中研發人員占比達90%,碩士以上及中高級職稱占比52%,博士學位占比20%。“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性,未來我們將立足泉州實體經濟轉型的需求,從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短板入手,持續加強自主研發力度。”馮少平說。
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王文琪:
國家級試點聯盟推動鞋產業協同創新
科技創新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而產業鏈協同創新成為泉州近年來的重要抓手。對此,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鞋革晉江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2017年,中鞋革晉江院整合科研平臺、高校、企業發起成立制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9年7月,經過多年努力,該聯盟獲批成為福建省首個國家級試點聯盟。
“一個企業遇到一個技術難點,問題原因可能是難以查找的,有可能來自原材料、生產技術、產品實際使用等各個環節。而聯盟可以整合各成員單位的人才、技術、生產等優勢,協同攻克問題。”中鞋革晉江院黨支部書記王文琪告訴記者,目前聯盟共有成員單位49家,其中包括7家高校、3家科研院所和39家制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我們成立了80多人的專家庫,這幾年遍訪制鞋企業收集產業技術需求,目前立項的聯合研發項目有9項,其中2項實現產業化推廣,聯盟還開放共享儀器1000多臺(套)。”王文琪說。
中鞋革晉江院成立于2013年8月,由晉江市政府引進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與晉江市鞋業上下游7家優勢民企共同出資組建,是“研究院+公司”模式帶動傳統產業轉型的一次嘗試。“現在泉州的鞋服企業再也不用跑到北京去尋求技術服務了。”王文琪介紹,中鞋革晉江院已建成覆蓋鞋類彈性研究、功能性研究、3D設計、數字化制造、標準檢測、產業化應用推廣、人才培訓等方面的7個創新中心,擁有科研儀器300多臺(套),具備紡織鞋服7大類96個產品244個參數的第三方檢測能力,僅去年就為520多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泉州晚報記者 王樹帆)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福州鼓樓區召開第三屆服務企業大會2020-10-20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20年終圓夢 國家文物局解讀泉州申遺成功四大2021-09-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