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世界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專家研討會現場
申遺成功,意味著泉州這座城市邁向新的開始。如何實現世界遺產城市的可持續發展?9日下午,由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專家工作部主辦的泉州世界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專家研討會在泉州市舉行。與會專家學者結合老城區申遺和江南組團城市更新項目實踐,圍繞泉州申遺成功后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兩大議題各抒己見,針對泉州在城市更新中遇到的生態、交通、產業、歷史人文、公共服務等典型問題聯合“把脈”,共同探討可行的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技術路線。
將世界遺產價值納入城市發展框架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歷史研究所副所長 傅晶
“申遺成功,擁有新身份后,泉州如何應對新挑戰?如何守護世界遺產?”以《泉州城市歷史景觀認知與管理方法討論》為主題,傅晶從新近被除名的世界遺產項目“利物浦海上商城”所帶來的警示談起,提出應從整體和跨學科的角度去認知城市的動態變化,并實現對“變化”的管理。
“對城市空間而言,變化的敏感區域在哪里?”傅晶認為,當務之急,是要關注和甄別出敏感區域,將世界遺產價值納入城市發展框架,通過預判來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和引導,讓城市更加有機、有序地發展,讓社會受益于世界遺產,從而促進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她說,泉州的世遺價值在于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杰出的發展智慧,展現了東亞帝國農業文明與世界海洋商業文明間的經濟與文化發展觀交流。而城市是貿易體系的運行中樞,我們應該圍繞制度保障、多元社群、城市結構、商品產地、運輸網絡和整體布局六方面的價值線索,去梳理泉州的城市特征,認識城市的肌理和結構,實現世界遺產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古城保護為先 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泉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 林勁松
在演講中,林勁松分享了泉州古城保護的發展歷程,并結合小山叢竹、中山路、舊車站案例,娓娓道出古城更新中的保護與活化經驗,同時提出對古城保護的思考:一是以保護為先,摒棄在城市開發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筑,搬來許多洋建筑,城市逐步失去個性”的行為;二是以整體保護為主,解決文化生態問題,保護不應僅保護本身,還要保護其周邊環境、文化內涵和形成要素;三是在傳承保護的同時,要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通過改造,讓街區與原住民的市民生活和民俗風情融為一體,更好地保護活態文化。
復雜約束條件下城市采取“漸進式更新”
中國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楊一帆
復雜約束條件下的城市更新策略如何探索?楊一帆以緊密連接泉州老城和周邊市縣、泉州西向的重點發展地區——江南組團為例展開演講。
復雜約束條件指什么?他認為,生態、傳統村落、傳統產業、道路交通等方面的約束都是復雜約束條件。那么,多維度約束條件下的城市,如何保留、騰退與重構?楊一帆認為要“漸進式更新”。具體而言,生態空間方面,強化濱江可達性,促進晉江兩岸聯動發展;植入通山綠廊,融合城市與生態功能;縫合山水,構建“通山達江”的生態網絡。生活空間方面,結合生態網絡劃分生活組團,構建宜居品質城區。生產空間方面,鼓勵存量產業空間轉型升級。傳統生活空間方面,多因子評價傳統村落保留價值,“應保盡保”延續特色生活聚落,形成包容性的城市空間格局。道路系統方面,要延續主干路系統、局部改造。
多元、有序、有機推進城市更新
中國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主任規劃師 趙斐
如何在尊重歷史文化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城市開發?趙斐圍繞江南組團城市更新策略與問題展開探討,暢談對城市存量空間調整的思路,針對村莊更新和工業空間更新提出建議。
他認為,城市存量更新急需政策支持,應立足“多元更新”,從以往的“政府+開發商”的單向土地開發模式,引入政府主導社區參與、社區自主更新、社區與開發商協作更新等土地再開發模式,創建多樣化土地再開發路徑;立足“有序更新”,加強政府計劃引導和規劃管控,加強片區統籌改造,不再鼓勵“單項開發”;立足“有機更新”,引導完善復合式更新手段,在目前“拆除重建”更新模式基礎上,鼓勵發展以綜合整治為主,融合功能改變、加建擴建、局部拆建等多種方式的“復合式更新”,以多樣化手段解決舊城區治理問題。 (記者 謝曦 吳麗嬌/文 林勁峰/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泉州市領導調研世界遺產保護工作2021-09-09
- “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能力建設——邁向未來的中非合作”主題邊會在福州舉辦2021-07-20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開漁了 泉州這樣為漁民保駕護航2021-09-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