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泉州市區中山路上你會發現,一直以吃穿為主導的老街上,突然多了好幾處藝術文創空間。當中不但有大上海理發廳改造的咖啡館與老理發店的創意空間,還有安溪以茶葉為主題的體驗空間,以德化“中國白”為主題的展示店鋪。泉州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樣的公益空間擬建設20處,其中中山路就有7處。
“中國白”推廣展示中心
大上海理發廳
以“小而美”方式精耕“刺桐記憶”
近年來,根據泉州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安溪、永春、德化等縣(市、區)利用泉州文旅集團在中山路的自有資產,打造多處集交流、創作、展示、銷售為一體的地方特色產業文化展示館。通過引導區域特色資源產業發展,提煉其文旅產業代表符號,深入推動了文創產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助推后申遺時代泉州古城業態的活化提升。
“在后申遺時代里,泉州將用‘小而美’的方式精耕細作,逐步破解古城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命題,確保古城的獨特魅力不會被追求‘大而全’的消費浪潮所淹沒。”泉州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稱,他們聯合泉州市檔案館及各縣(市、區)文旅部門,在中心老城里打造20處“刺桐記憶”公益空間。此舉旨在讓年輕人可以通過精美的文創空間,了解親近閩南文化,最大限度地連接消費者和生產者,連接居民和游客,連接年輕人和古城。期待通過這樣的公益方式,帶動街區文化和經濟共同發展。
據了解,目前,中山路上的七大空間已經落地了4個,分別是中山中路368—370號的大上海理發廳、中山中路23號的清溪雅集·最安溪體驗館、中山中路151號的“中國白”推廣展示中心以及此前較早落地的泉州府文廟西南角A座的正音書院。“正音書院坐落在府文廟,靠近中山路,因此也歸屬到中山路范疇內。”文旅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其他在建的3個空間分別是:中山中路37、39號的中山驛館,該空間計劃為主開展中山路一店一故事策展及提供游客服務配套,兼顧經營文創產品、輕食茶飲,同時招商引入相關配套商業消費業態;中山路345-1號的泉州市僑批館,該空間由文旅集團與泉州市檔案館聯合打造,共同開設“泉州市僑批館”,展出華僑海外來信的珍貴藏品,彰顯海外華人的拳拳赤子心;中山中路108—110號永春館,該館計劃以香道為主題,結合非遺伴手禮銷售及相關的香企業進行布展,通過展示牌、產品展示等讓游客充分了解永春非遺文化。
創意空間帶來別樣精致體驗
“我們已經開業了小半個月,無論是游客還是本地市民都感覺很不錯。”“中國白”推廣展示中心運營負責人黃芳說,這段時間受疫情影響進店人數有所減少,此前剛剛開業時,游客進店采購的熱情很高。
泉州市民陳先生說,此前感覺整個古城好像還沒有一間如此規模及檔次的德化陶瓷體驗空間。據介紹,店里不但有日用瓷,德化知家打造的藝術瓷,還有不少有意思的小擺件、小掛件。整個空間分上下樓,共有300平方米左右。“德化相關部門會有補貼,而這里的店租也有極大的優惠,我們有信心在古城扎下根,更好地宣傳德化‘中國白’瓷文化。”黃芳說。
城市展示館是一座城市的縮影,是傳播城市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臺。就在距離“中國白”不遠處,“清溪雅集·最安溪體驗館”里,三三兩兩的幾位客人正在品飲鐵觀音。安溪縣文化館王一佳介紹,這是由他們與文旅集團共同推進的項目,由第三方運營商運營,以安溪最有特色的茶文化為核心,涵蓋安溪縣概述、產業介紹、旅游經典介紹、傳統技藝制作介紹、產品展區合集等。“安溪人待客茶當酒”,步入最安溪體驗館一樓,茶味飄香。在這里,你可以品嘗有安溪本土特色的鐵觀音,茶配豐富,有傳統手工技藝制作的成珍桔紅糕、御品龍涓貢糖、龍涓大餅。你還可以欣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藤編、安溪亮麗名片藤鐵工藝、被譽為“米粉王”的湖頭米粉制作技藝,也可品嘗香氣四溢的紅粬酒,讓來自森林“精華”的晉溪源礦泉水梳理靈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社業態設在“最安溪體驗館”二樓區域,風格簡約、樸素,環境優雅。
今年上半年就開門迎客的“大上海理發廳”,經過盤活,這里已然成為一個集合老式理發、復古舊物、美陳空間、咖啡、甜點等為一體的生活美學復合空間,迎接八方來客。“生意不錯的,晚上年輕人會來樓上喝咖啡或是品點小酒。”運營者說,這里幾乎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打卡點。
與上述的店鋪空間形式不同,開業時間最久的正音書院更多承載的是文化主題活動的舉辦,詩歌朗誦、古琴交流……這里已持續舉行了多場互動性強的文化活動,帶活了空間,更吸引不少學生家長,讓廣大市民可近距離了解泉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泉州晚報記者 王宇靜 文/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天使之手捍衛泉港!他們脫下防護服的那一刻,2021-09-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