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市海洋與漁業局的消息,日前,泉州市級重點專項規劃——《泉州市“十四五”海洋強市建設專項規劃》正式印發。《規劃》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4500億元左右,全市港口吞吐量突破1.8億噸,基本建成海洋強市。(泉州晚報記者 謝曦)
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我市將以海絲重要門戶城市建設為中心,著力完善“一灣三環多區”空間格局,推進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完善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海洋綜合管理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力爭到2025年,基本建成海洋強市。
《規劃》明確提出了“一灣三環多區”空間布局,突出“一灣引領、三環協同、多區發力”,并積極融入閩西南陸海聯動發展軸,推進對臺現代海洋產業集聚區建設,優化戰略支撐空間。“一灣”即泉州灣海洋經濟優化發展區,以兩江四岸為主要承載,高質量謀劃環灣城市新區。“三環”為環湄洲灣南岸地區、環圍頭灣地區和環深滬灣地區。“多區”即泉州臺商投資區、泉州(泉港、泉惠)石化工業區、海西(惠安、石獅、晉江)海工機械裝備制造基地、晉江濱海新區、石獅海洋生物科技園區、臨港物流園區、濱海旅游區。
面向未來,泉州市將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進海絲深度融合發展,深化泉臺海洋經濟合作,著力加強區域海洋合作,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
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我市將積極構建海洋生態文明體系,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加強陸海污染監管整治,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推動海洋生態價值轉化。《規劃》要求,要優化海洋“兩空間內部一紅線”格局,規范岸線和海域投資強度;推進重點海洋生態區的保護和重點生態廊道建設,構筑沿海綠色屏障,沿海藍色“海洋”生態屏障;形成以國家海洋公園為主體、海洋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此基礎上,我市將完善海洋綜合治理體系,以建成完備、高效的海洋保護開發、綜合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為目標,推進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四五”期間海洋經濟發展主要任務
●構建高質量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重點打造“海上糧倉”,發展臨海石化、海工裝備制造和船舶修造等現代臨港工業基地,培育發展海洋生物醫藥及制品等海洋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濱海休閑旅游等現代海洋服務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加強現代化港口建設,完善沿海綜合交通網絡,健全海洋防災減災設施,構建系統完備、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涉海基礎設施體系。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海洋科技創新主體培育,加快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提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創新水平。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為“疫”而戰!泉州交警全面開展疫情防控交通2021-11-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