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筑中尋找文化交流的軌跡
敦煌壁畫修復專家孫毅華探訪泉州建筑
“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這一句話,是生在敦煌、長在敦煌,繼承父母衣缽從事敦煌壁畫研究與修繕一輩子的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孫毅華的人生注解。不久前她來到泉州,帶來一場題為《敦煌石窟中的建筑》精彩講座,還實地踏勘了開元寺,仔仔細細尋找古塔古寺的建筑形制是否與敦煌壁畫中的元素有相似之處,從建筑中尋找文化交流的軌跡。
從敦煌壁畫解讀中國古建筑演變
“我在敦煌修文物,一輩子只干了這么一件事。”孫毅華的父母是敦煌第一批研究員,她出生在敦煌,長大后受父親影響,也開始從事敦煌文物的保護研究工作。“從出生到退休幾乎沒離開過敦煌,就跟著父母一起扎根在那里了。”孫毅華說。
敦煌石窟經過一千多年開鑿,保存了大量的建筑圖像,這些是研究中國古建筑不可或缺的形象資料。“中國建筑屬于中唐以前的實物,現存的絕大部分都屬于磚石佛塔,對于木構的殿堂房舍知識比較匱乏,而敦煌壁畫中卻有從北魏至元代數以千計的,或大或小的,各型各類各式各樣的建筑圖,這無異為中國建筑史填補了空白的一章,它們是次于實物的最好的,最忠實的,最可靠的資料。”在《敦煌石窟中的建筑》講座中,孫毅華講述了敦煌石窟開鑿地歷史源起、人文環境,還有多張不同時期敦煌石窟建筑繪圖,為大家呈現了通過敦煌壁畫宗教藝術保存下來的眾多歷史建筑形象。
“我在走訪開元寺中,看到了建筑上刻有葡萄元素。葡萄經過絲綢之路從西域傳來,在敦煌壁畫中就有體現。”孫毅華說,隋唐時期由于絲綢之路的暢通,敦煌與中原交往頻繁,宋代之后,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敦煌迅速沒落,但在壁畫中仍保存著盛唐時期閩的建筑元素,比如客家圍屋圖像等,從這些可以推算閩與敦煌的聯系。“開元寺里發現的一些瓦當也值得深入研究,彰顯了閩南建筑的營造技藝。”
期待泉州成文化遺產保護表率
在開元寺考察時,孫毅華正好遇到一批古城講解員在進行課程測試,一批新生代年輕人講述著古老開元寺的故事,看著他們熟練的表達、生動的故事、風趣的語言,她駐足聽了許久。“泉州古城有厚重的歷史文化,還有數不清的民間故事,這些都應該通過文獻或者口口相傳,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敦煌很早就有講解員,每年還有很多人從天南地北而來專門參加講解員培訓,這些講解員成為敦煌文化的傳播使者。”孫毅華說。
與許多文物保護工作遇到的困境一樣,敦煌文物的保護修繕也面臨著斷層問題。“我退休后接班人越來越難找,年輕人能數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的越來越少,現在傳統建筑文物的修繕還是老師傅在做。”孫毅華說,文物的保護一定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到隊伍中,一代人一代人接力永續,才能讓文物永遠鮮活。泉州成為世界遺產城市,期待在文化的傳播與遺產的保護、人才的培養等方面為其他城市作出表率。(泉州晚報記者 殷斯麒)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為“疫”而戰!泉州交警全面開展疫情防控交通2021-11-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