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建設規范化、專業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機構,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近日,泉州市文旅局公布泉州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名單,全市共有71家單位榜上有名。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泉州已培育了171家市級傳習所,進一步拓展社會各界參與非遺工作的渠道,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熱情。下一步,泉州市將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轉化的有效途徑,助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加快實現鄉村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佛像雕塑技藝傳習所內,詹寧寧在教學生們制作
詹寧寧(右)在塑造文昌神像
171家傳習所在泉州遍地開花
記者獲悉,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申報評選工作于今年5月啟動開展,經過評審、公示等各項程序,全市71家單位入選,涉及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多個門類,有泉州南音傳習所、泉州佛像雕塑技藝傳習所、泉州拍胸舞及踢球舞傳習所、泉州少林羅漢拳傳習所、泉州金蒼繡技藝傳習所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的重要平臺和窗口,各傳習所需加強規范管理,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求,傳授項目操作程序、技術規范、技藝要領等,培養傳承人。要懸掛牌匾標識,積極參與文旅部門組織的展覽演示、研討、交流、教學等活動,并盡可能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建立系統完整的檔案,包括傳習所的管理制度、人員名單等,以及在傳承活動中的相關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全市已培育了171家市級傳習所。”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由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組織申報、市文旅局批準設立。2011年公布泉州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70個,2013年公布第二批共有30家入選,開展此項評選工作,進一步拓展社會各界參與非遺工作的渠道,激發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工作的熱情。
南音閣中的南音樂器
常態化培訓演出弘揚非遺技藝
早在唐代,泉州就是我國重要的對外商貿港口城市,宋、元時期是古泉州的鼎盛時期,當時泉州刺桐港已是東方第一大港,出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泉州佛像雕塑繼承了盛唐藝術技法與特點,神情體態刻畫生動,妝鑾彩繪精美,作品遍布泉州、上海、安徽、江蘇及海內外等地寺廟。
位于中山南路467號的西藏閣工藝鋪,此次入選為市級佛像雕塑技藝傳習所。這是家百年老店,沿街店鋪共3層,面積有120平方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詹寧寧自籌資金在這里開展佛像雕塑、技藝傳播、傳徒授藝等工作,目前已有第三、四代傳人十多人在全國各地從事佛像雕塑與技藝傳授。此外,他們積極參與作品展出,與泉州非遺館開展周末非遺培訓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學習泉州佛像雕塑。
而金魚巷11號店鋪“古城南音閣”,在此次評選中入選市級南音傳習所。這是一支2018年由一群南音愛好者組建而成的南音團隊,長期在這里開展常態化公益演出,這里已成為本地居民茶余飯后享受“慢生活”的好去處,來泉游客觀賞千年南音古樂的好地方。不僅如此,南音閣還經常接待全國各地考察團來泉考察并觀賞南音,參加文藝活動公益演出,周邊縣市的各界南音愛好者紛紛前來交流。此外,南音閣著重培養了數批幼兒園到小學的南音愛好者,每周末白天都會作為非遺南音的傳習教室,用于學生表演學習南音。接下來,南音團隊將繼續做好金魚巷古城南音閣常態化公益演出任務和傳承教學任務,以弘揚和傳承泉州南音為己任。(海都記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非公企業完成“黨建入章”1.05萬家2021-12-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