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各項工作,既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需要,也是為群眾排憂解難的民生需求。泉州市將“訴源治理”工作融入社會治理體系大格局,構建了一條主線貫穿、三大調解相互銜接、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訴源治理”工作實踐入選了《福建省社會治理創新50例匯編》。泉州市一站式多元解紛工作得到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周強的高度肯定并要求總結推廣。
協調36個部門 四級聯動共治
高位推動,確保各個環節“不掉鏈”。
2019年,由泉州市委政法委牽頭,市中級法院主導、市司法局指導,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信訪局等36個部門和單位共同參與成立了泉州市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政法委書記任聯席會議總召集人,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強化部門聯動,切實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責任落實到部門、單位、鄉鎮(街道)和責任人,實行限期調處,堅決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一線、消除在萌芽狀態。目前,全市共設立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2702個。2021年,全市共調解成功各類矛盾糾紛13.8萬件。
指尖輕點,讓矛盾糾紛化解更加靈活高效。泉州市委政法委牽頭搭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立體化、多層次、全方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信息平臺,集矛盾糾紛受理登記、交辦流轉、承辦結案等功能于一體,實現矛盾糾紛處置流程化、便捷化、高效化。自2021年5月起在全市鋪開應用以來,共錄入糾紛信息27367件,入駐各級多元化解中心(室)及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2811個,調解員3995名。
嫁接“楓橋經驗” 海上調處不上岸
近日,3名群眾將印有“執法公正護和諧 心系群眾好海警”的錦旗送到泉州海警局惠安第一工作站。早前,泉州灣外海域一艘漁船與一艘貨輪發生刮擦,導致漁船海上生產作業工具受損,為此雙方當事人到惠安第一工作站“海上楓橋調解室”申請調解。在詳細了解事件經過之后,執法員邀請當地漁業協會會長,共同組織雙方當事人就矛盾點展開調解。經過近3小時調解,在執法員見證下,雙方就賠償費用承擔達成共識并在調解協議書上簽字。
近年來,泉州海警局不斷深化新時代“海上楓橋”模式創建工作,在4個工作站建立港岸矛盾糾紛化解中心,實現“海上隱患早消除,重點對象早轉化,敏感時期早防范,矛盾糾紛早處理”。
“漁民在海上發生矛盾如果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調處,小矛盾可能會演變成大糾紛,我們探索建立了海上矛盾糾紛快速化解‘全鏈條’模式,實現海上糾紛快速調處不上岸。”市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泉州海域面積大、海岸線長、島嶼多,隨著海洋經濟發展,海上矛盾糾紛也日益增多。近年來,泉州創造性地將“楓橋經驗”從陸上“嫁接”到海上,堅持“小事不上岸、大事不出港、矛盾不上交、化解在現場”原則,全力打造新時代“海上楓橋”泉州模式,在打擊海上違法犯罪、化解海上矛盾糾紛、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維護了轄區海域平安穩定。
堅持源頭創新 細分領域各有特色
“法官從群眾利益出發,耐心細致做調解,解決雙方的矛盾,減少雙方訟累,真正做到為民辦實事。”近日,泉州市中級法院在調解一起妯娌間家庭糾紛案件時,一并調處了當事人之間的另外兩起家庭糾紛,通過一調三案實現案結事了,案件當事人在調解成功后向法官表示感謝。
借助“大家庭”之力,多元化解“小家庭”糾紛。泉州市中級法院健全完善行政力量、司法力量、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新型家事糾紛綜合協調解決機制,整合專家、宗親、鄉賢、社區等調解力量,構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法官+網格員”新型家事糾紛調處模式,推動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盡責、法院牽頭、社會參與”的家事糾紛化解工作格局。
多元融合、多措并舉,積極探索矛盾糾紛化解新路徑。近年來,泉州立足實戰實效,突出源頭治理,強化社會協同,引入多方力量參與多元化解工作,各地充分挖掘特色、優勢,全市多元化解工作呈現百花齊放、亮點紛呈的特點。泉港區整合協調化解行政爭議各方資源,打造行政爭議調解“泉港模式”;石獅市建立“三聯三全”多元解紛模式,將訴非聯動、專業聯調、線上聯辦相結合,實現線上線下有機銜接、優勢互補;惠安縣融合地域文化,建立“惠女調解工作室”,將弘揚傳統文化與糾紛非訴化解融為一體;永春縣建立“135”庭所共建機制,有效整合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律師所“一庭三所”現有資源,在全縣范圍內以基層法庭為基點,劃分5個片區推進訴源治理,成效顯著。 (泉州晚報記者 林銘珊)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海西濱海第一路”泉州海灣大道二期建成通2022-01-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