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最具吸引力的品質。
深入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用好用活“黨建+”社區鄰里中心、持續發力推進鄉村振興……今年以來,泉州市把文明創建工作與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結合起來,不斷創新工作方法、聚焦民生改善、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效能,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城市的文明底色更加鮮亮。
行走在泉州,目之所及,整潔的城市街道、和諧的居民小區、美麗的鄉村、星羅棋布的綠地公園、繽紛多彩的生活場景,都是泉州這座世界遺產城市的一個個文明剪影。
群策群力的創建機制
抓住夯實創建機制這個基礎不放,把文明城市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寫入黨委政府工作報告,列入黨政領導班子考核內容,融入城市建設管理各個方面,建立市委書記、市長擔綱掛帥的文明委和創城指揮部,創城指揮部下設“一辦九組”。
出臺深化創建全國文明城市5個配套實施方案、《文明城市創建考評辦法》,建立落實周巡查、月測評、綜合性模擬測評、市民文明巡訪團巡查、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視察、暗訪、約談、會商、通報等9項常態化工作機制。
出臺《泉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泉州市機動車停車管理條例》《泉州市中心市區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泉州市文明行為促進辦法》,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城市治理頑癥難題。健全創城掛鉤制度,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創建工作“大合唱”局面。
持續持久的創建氛圍
抓住營造輿論氛圍這個關鍵不放,以“文明刺桐城 有禮泉州人”為主題,持續強化城市文明宣傳。編印《泉州市精神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泉州志愿群英》《市民文明手冊》等畫冊叢書。
“當好主力軍 文明我先行”“喜迎二十大 共建文明城”“文明出行 清凈你我”等系列主題宣傳異彩紛呈。海絲、南音、媽祖、鄭成功、惠安女、閩臺緣等城市文化品牌宣傳方興未艾。具有泉州地方特色的“志愿情·泉州紅”“愛心廚房”“愛心午餐”“點亮家園”成全省品牌。堅持32年的“四海一家親”外來工通宵晚會、堅持13年的“閩臺對渡”“暑期活動營”“海上楓橋”在全國得到宣傳推廣。290人被評為中國好人、福建好人,214人榮獲市級以上道德模范稱號,在全省率先建成道德模范館。
共建共享的創建載體
抓住提升市民素質這個核心不放,牢牢把握主流意識的主導與強勢,搭建小山叢竹、一峰書院、刺桐講壇、華大講堂等平臺,用新思想照亮人心,立起信仰,匯聚磅礴的奮發力量。
積極倡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網、文明餐桌、文明經營、文明用語等行動,弘揚文明健康、綠色環保新風尚。舉辦學習節、鄰里節、文化周、戲劇節等系列活動,打造“家鄉紅館我代言”“溫陵人家”“和美泉州”等影響力、引領力強的創建載體。公共文明引導志愿服務、“誠信經營示范街區”“文明餐桌·公筷公勺”等項目走在全省前列。參加全國社區網絡春晚獲獎節目數量連續領跑全省,實現“七連冠”。發起的尋找罕見血型(孟買血)志愿行動引起全國關注。全市154萬名志愿者群體托起“志愿情、泉州紅”品牌,1.4萬多家志愿服務組織、150多萬人次助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
有力有效的創建網絡
抓住基層基礎創建這條主線不放,積極呼應“環灣、向灣、同城化”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環泉州灣文明城市群創建工作。建立2699個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1萬余場(次)。
落實市委“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部署,落實“城鄉品質提升年”活動,實施“鄉村振興”專項行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八大提升”行動,推進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創建“放心消費示范商圈”,整治19類重點領域誠信缺失問題。健全“紅黑榜”制,實現鐵路、民航、銀行、工商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建成泉州市文物數據庫、非遺館,啟動“文化泉州云”項目,獲批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農村“三塊地”、河湖長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等創新舉措在全國全省復制推廣。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指標獲評全國營商環境標桿。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科創中國”試點城市。
宜居宜業的創建環境
抓住優化城鄉環境這個重點不放,實施“抓城建提品質”專項行動,開展“綠滿泉城”三年行動,開展國家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抓好28個文物保護和安全工程項目,古城逐步成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活樣本”。
加快建設高品質“兩江一灣”海絲新城,完成255平方公里“兩江一灣”海絲新城總體城市設計。提升綠化景觀水平,40個生態連綿帶、14個城市綜合性公園項目扎實推進,建成口袋公園、串珠公園109個,山線水線綠道串起城市“慢生活”,風和日麗、藍天白云成為最清澈的泉州底色,“藍藍泉州灣”凸顯新貌。
著眼城市“神經末梢”,聚焦群眾日常生活,打通斷頭路36條,新增停車泊位6000個,新建改造城鄉污水管網496公里,提升504個老舊小區。泉州市蟬聯國家衛生城市,榮膺國家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
“五個一”創建品牌
在文明城市建設中,泉州市注重彰顯泉州個性,形成“五個一”創建品牌,詮釋文明泉州的獨特形象。一臺“文化戲”:作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區,泉州獨特的“海絲”“五南”“五緣”文化以及永春紙織畫、石獅燈謎、晉江戲劇、惠安雕刻、德化陶瓷、安溪茶文化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座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等三大類別遺產的城市;被譽為“世界多元文化寶庫”“世界宗教博物館”。一本“山海經”:作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所轄晉江、南安、惠安、石獅、安溪連續多年進入全國百強縣(市),所有縣(市)連續多年保持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發展十佳。一個“傳家寶”:作為全國著名“民辦特區”,民營經濟是泉州的“金字招牌”,民營企業思想政治、綜治工作、黨建經驗在全國推廣,泉州市被確定為全國非公黨建聯系點。一首“雙擁曲”:作為軍民共建活動的發源地之一,泉州素有雙擁共建的優良傳統;蟬聯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實現雙擁模范城“滿堂紅”,全國雙擁模范城數量居全國設區市首位。一張“僑鄉牌”:作為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改革開放以來,港澳臺僑捐資100億元參與家鄉文明建設,逐漸形成海內外2400萬泉州人共建文明的格局。(泉州晚報記者 莊丹丹 通訊員 盧遠遠)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福州城市文明底色更加鮮亮2021-06-21
- 泉州市市民文明巡訪員向不文明行為說不2020-07-06
- 福州出租車司機爭當城市文明宣傳員2019-06-21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港掀起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攻勢2022-08-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