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創造效益,我市碳捕集和利用試點拓新路
被“捕”的二氧化碳首次出口
二氧化碳,是產生溫室效應的“氣候殺手”,經由“碳捕集和利用”,卻能變廢為寶、創造效益。近日,由福建凱美特氣體有限公司生產的44噸液體二氧化碳發往廈門等口岸裝船,出口海外。這是泉州口岸首次出口液體二氧化碳,意味著我市碳捕集和利用試點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就是通過碳捕集裝置捕集石化工廠等排放的二氧化碳,并采用專業技術,變成液體二氧化碳。”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王聰坤介紹,二氧化碳產品用途廣泛,除了用于碳酸飲料、食品加工和保鮮、糧食貯存之外,還可用于機械制造、焊接、船舶工業、生物制藥等。為落實國家“雙碳”目標要求,自去年起,我市在個別重點碳排放企業啟動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試點工作。
在泉港石化園區,我市試點項目之一——福建凱美特氣體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食品級二氧化碳項目于今年6月達產。該項目以福建聯合石化EOEG裝置尾氣為原料,通過壓縮、催化脫烴、干燥、液化、分離提純、過冷與儲存,生產并銷售工業級、焊接級、食品級液體二氧化碳和干冰,每年可創造經濟價值近2500萬元。
“在福建地區的麥當勞、肯德基門店,幾乎所有碳酸飲料機里的液體二氧化碳都是我們的產品。”福建凱美特氣體有限公司人事行政部負責人許進德介紹,該項目打破了國外高純二氧化碳氣體的壟斷,可將二氧化碳提純到99.995%以上。截至目前,公司已出口工業級液體二氧化碳720噸,下半年還將加大力度開拓海外市場。
同為試點項目,位于泉惠石化工業區的石大勝華(泉州)有限公司44萬噸/年新能源材料項目分兩期建設,其中二氧化碳回收裝置已投入使用。“這個項目主要經由二氧化碳回收裝置實現碳捕集,提純的液體二氧化碳大部分作為原料,用于合成碳酸乙烯酯,剩余部分作為工業產品出售。”該公司安全與環保部部長陳慧泉介紹,項目所生產的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主要用于制作汽車鋰電子電池的溶劑,全部達產后,年預計可回收二氧化碳廢氣18萬噸。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對促進溫室氣體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實現煤、石油等高碳資源的低碳化、集約化利用,推進我市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王聰坤表示,下階段,我市將通過試點探索建立激勵機制,對企業投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項目給予支持,加快形成政府鼓勵引導、企業投入、多方面參與的資金保障體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泉州晚報記者 謝曦)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我國科學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術2021-09-24
- 哪類主食適合減脂?支付寶螞蟻莊園11月4日答案2019-11-04
- 最新發現:利用太陽光催化二氧化碳合成氨基酸2018-12-05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水平創新高2018-11-24
- 福州首臺“空氣肥”控制設備投用 促進農作物增產2018-11-20
- 報告:2052年前全球平均氣溫將比工業革命前高1.5度2018-10-08
- 太平洋環流加速可能致全球變暖加劇2018-08-29
- 太平洋環流可能加速致全球變暖加劇2018-08-14
- 當前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或令西歐等地氣候回到遠古2018-08-01
- 缺二氧化碳,英限購汽水2018-07-02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縣域發展的典范之路——“晉江經驗”20年傳承2022-09-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