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現場鑒評米質食味
相同品種的早稻,各地水稻大戶種植出來的米有何不同,哪家的米煮粥更好吃?21日上午,優質早稻新品種泉珍12號不同產地種植的粥米品質鑒評會,在泉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新中心舉行。
此次鑒評活動,主辦方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泉州市農業專業技術協會邀請了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各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農科所、種子推廣部門相關負責人,以及13家農業企業代表參加。
據泉州市農科所水稻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福建省現代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泉州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謝旺有介紹,泉珍12號是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優質常規早秈稻品種,2019年通過福建省審定。2019年—2021年全省累計推廣種植19.7萬畝,今年預計推廣種植15萬畝左右。此次參加鑒評的13個谷樣,來自石獅、晉江、南安、惠安、永春的13戶水稻種植大戶。
在鑒評活動現場,經過統一加工的13份大米樣本吸引了大家的關注。“這幾份樣品色澤瑩白、米粒飽滿,品相比較好”“對比其他的樣品,這兩份的米??雌饋砥?rdquo;“這樣本里混入了其他品種,有的米粒比較圓,可能是上一輪落地稻沒有清理干凈”……農業專家和種植大戶們紛紛仔細觀察、對比每份樣品,比比哪家的大米更“好看”,探討影響外觀品相的原因。
當米粥熬煮完成,工作人員將13個電飯煲擺上桌,活動進入了最令人關注的米質食味鑒評環節。打開電飯煲,米香四溢,粥質黏稠,15位專家依次對米粥的氣味、外觀、適口性一一進行打分。此次鑒評評分,按照米質化驗結果占60分、米質食味鑒評占40分的標準,進行綜合評價。最終,南安市農科所獲得金獎,南安碼頭東聯農業科技示范場、石獅協盈科技種養家庭農場、晉江市李錦成農場有限公司獲得銀獎,其他參評對象獲得銅獎。
從事水稻栽種十幾年的南安市農科所園藝師陳明佳分享此次水稻栽種經驗時說,科學追肥、適時收割、適度晾曬,以及收割后的保存,每個環節都很重要,比如收割后稻谷隨意堆放,內部溫度較高,會影響米的口感和品相。
謝旺有表示,鑒評活動通過統一加工、統一化驗、統一熬煮,目的是看看泉珍12號在各地種出來的品質有什么不同,從而選出最適合的種植地點和種植方法,以良種良法配套,進一步推廣優質稻種植,提升稻米品質和生產效益。(泉州晚報記者 陳凌鷺 文/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縣域發展的典范之路——“晉江經驗”20年傳承2022-09-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