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開窗戶迎接湛藍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傍晚,約上三五好友到村里的堅公文化園散步、看球賽……家住晉江市永和鎮西坑村的林英文享受著悠閑的退休生活。“石材產業退出了,空氣和環境越來越好,住在這里很舒心。”林英文點贊道。
2012年以來,隨著晉江市建筑飾面石材行業的整體退出,永和人告別了舊“石”代,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十年,對永和來說,是爬坡過坎、產業轉型的十年,也是生態蝶變、大有作為的十年。
曾經,石材產業在永和造就輝煌,然而,石材開發所產生的石渣石粉也給當地群眾帶來了苦頭。“在石材產業繁盛時期,石粉塵到處都是,家家戶戶只得關緊窗戶。”林英文回憶道。
痛定思痛,2012年7月,永和鎮黨委政府決定對全鎮建筑飾面石材產業限期退轉。
“石材產業的整體退出,對企業來說,無疑是艱難的,但這也是發展的必然。”林英文曾在永和石材公會任職,對于這場“變革”,他深有感觸。
“一些原來的石材企業主或外出發展,或轉戰其他領域,有盛有衰,但無論怎樣,守住青山綠水,才是真正擁有金山銀山。我們也期盼更多原石材企業完成轉型,在發展‘綠色產業’中重新崛起,繼續為永和的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林英文說道。
生態得到保護,群眾生活也收獲了實惠。
每天夜幕降臨,在西坑村堅公文化園,籃球賽、廣場舞在不同的場地上輪番上演,加油聲、掌聲、笑聲此起彼伏,本村及周邊村的厝邊相聚于此,放松、運動,樂享健康生活。
堅公文化園是目前永和鎮南片區的一個大型文化廣場。很難想象,它的前身是一片臟亂不堪的渣石場。“石材產業退出前,渣石場到處可見,這里就是其中一處,遍地堆放石材石渣,粉塵四處飛揚。”村民林先生介紹道。
石材產業整體退出,環境大整治跟進。村里將這塊地作為提升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建成了堅公文化園。如今,這個文化園也成為海內外林氏宗親舉辦交流活動及村里舉辦大型文體活動的重要場所。
緊挨著堅公文化園,還有一座建成待驗收的西坑石窟生態公園。這是一處將廢棄石窟進行“就地取材”而打造的生態公園,面積約28畝。公園內有巖石棧道、濱水景觀,融入“閩南文化”元素,別具特色。
而在巴厝村,一座剛剛揭開神秘面紗的生態公園——巴厝秘境公園在國慶假期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客人。
“過去,這里是禁止進入的危險石窟,出入口的鐵門上鎖多年。如今,這里成了公園,我們歡迎大家來觀光。”國慶假期首日,就有客人到訪巴厝秘境公園,村黨支部書記林文川熱情地進行推介。
俯瞰公園,藍天、草地、碧水組成一幅清幽而又充滿生機的生態畫卷,從山體間躍然而出;走進其中,沿著親水樓臺在深窟之上閑庭信步,令人心曠神怡。
“石材產業停了,留下了一個個‘大窟窿’,淺的40多米,深則80多米。以前,為了安全起見,我們用隔離網或鐵門把石窟隔離起來。”林文川說,現在,通過改造升級、生態修復,這些沉睡多年的石窟獲得了重生。
據了解,十年來,永和鎮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先后對十多個石窟進行生態修復,著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片。巴厝秘境公園和西坑石窟生態公園的建成,就是永和鎮對廢棄石窟進行因地制宜改造的“力作”,是推進生態修復的重要實踐,在晉江屬首創。
此外,永和還建成了玉湖村蔡賢典石窟公園、后埔村靈秀山農家樂。同時,還在多處廢棄石窟舊址進行跡地綠化、復墾復綠,新增綠化近千畝,并建成多個高標準農田。
除了“退”,在“轉”方面,永和鎮也下足功夫。為指導石材企業進行產業轉型,永和鎮成立工作組,主動對接有關部門,讓相關政策更快落地,支持企業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之路。其中,華寶石業公司通過專注研發純無機人造石,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集新型綠色建材研發、制造、營銷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生態治理大有可為,我們也將全力以赴,讓環境治理和產業發展相協調、雙收益。”永和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永和將繼續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擦亮生態底色,把生態治理轉化為特色產業,以生態促發展、以發展保生態,既提升綠水青山“顏值”,也做大金山銀山“價值”,讓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晉江經濟報記者 王詩偉)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十年發展繪勝景 鄉村振興譜新篇2022-10-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